南昌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16562.html

引言

在天文仪器方面,计时仪器漏壶研制有重大突破。随着天文观测的进展,星图、星表绘制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在历法方面,宋代改历之频,为历代所罕见。宋代的地学包括地理学、地图与方志、地质与矿物等等,都有新的发展。

天文、历法的重大成就

天文仪器的研制

在天文仪器方面,计时仪器漏壶研制有重大突破。太平兴国四年,张思训创作水银动力浑仪;天圣八年,燕萧发明“莲花漏”,使漏壶的时间计量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后沈括的浮漏,是我国古代刻漏技术在宋代达到高峰的标志,代表着当时精密计时的世界水平。圭表测影技术,在宋代也有显著的进步,沈括和苏颂对此提出的理论的方法,即是例证。沈括在熙宁七年所撰《浑仪议》、《浮漏仪》、《景表议》是关于天文仪器的三篇杰出论文,代表着当时该领域的先进水平。

浑仪制造方面,宋代所制浑仪很多,从至道元年至元祐七年这几十年间,先后造了五架巨型浑仪,每架用铜均达二万斤左右,说明浑仪制造技术的提高和对天象观测的重视。最著名的创造是元祐三年由苏颂、韩公廉等人所造的水运仪象台。这是北宋出现的大型综合性天文仪器的代表作。

经科技史家王振铎先生研究复原,这台天文仪器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正方形木结构建筑,台高三十六点五尺,宽二十一尺(约合高二十米,宽七米),分上中下三层,是利用水轮为原动力运转的天文钟,它将“浑仪”、“浑象”和计时装置浑为一体,在世界天文钟和钟表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关键性的机械装置表明它又是世界机械钟的祖先。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记载了这仪器的制造方法,并附图样六十三种,是天文仪器制造技术的重要专著。

大规模的天文观测

在天文观测方面,宋代除常年坚持不懈的观测外,从太平兴国五年至崇宁五年一百二十多年间,进行过七次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并作了详细记录,积累了大量珍贵资料。对于新星、超新星、日食、月食、彗星、太阳黑子、流星等天文现象的观测,据两宋史籍中的有关记录统计,达一千二百十二次之多,取得重大的成就。至和元年对天关客星这颗超星的观测,治平三年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并留下详细的记录,便是突出的两例,在世界天文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

星图绘制技术的发展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展,星图、星表绘制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例如,沈括利用改进的新浑仪,连续三个月进行天体观察,每夜观察三次,“凡为二百余图”,得出当时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结论,大大提高观测天体的精确度。宋代星图、星表很多,但完整保存下来的少。现存两幅著名的宋代星图是苏颂星图和淳祐天文图。

苏颂星图载于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一书中。附有星图五幅:紫微恒星图一幅,浑象中外官星图二幅,浑象冯极南极星图二幅,所记星数一千四百六十四颗。淳祐天文图也称苏州石刻天文图,该图刻星一千四百三十颗。据研究,这两幅星图是根据北宋元丰年间实际观测记录而绘制的。

历法的修订与发展

在历法方面,宋代改历之频,为历代所罕见。自太祖建隆四年,王处讷主持修《应天历》,至度宗咸淳六年陈鼎负责修《成天历》,共修订历法十七次。其中。北宋卫朴的《奉元历》、姚舜辅的《纪元历》,南宋杨忠辅的《统天历》,各有其优点和特色。尤以《统天历》所定回归年长度为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五。关于回归年长度不断变化,古大今小,还定出回归长度变化的公式,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在世界天文史上领先数百年。还有沈括道倡“十二气历”,是一种纯阳历制度,既简便又科学,在历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革命性的创新。它虽未被采用,但在科技史上意义重大。它比其后英国气象局使用过的肖伯纳历要早八百多年。

地学的新发展

宋代地理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设立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对图籍的广泛搜集与应用,对地图的高度重视,对周边地理与边防地图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