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多昕向记者讲述参展作品及创作过程司敏摄

“落笔豪奢,渍染生香,意向取舍自如,造势适度开张,浑厚大气与灵秀细腻并重,意境幽远与宏阔苍茫相兼。”这是书画界对市美协主席孟多昕画作的评价。

1月30日,记者踏雪来到孟多昕的工作室内,聆听他对艺术对生活的感悟。

年,孟多昕出生于内蒙古,自小便钟情于画画,农忙间隙,总会拿出本子画牧民、画马、画蒙古包、画草原,而他的初中美术老师则是他真正走上艺术道路的领路人。他至今依然清楚记得,老师询问他要不要参加美术学习小组时的情景,“我的命运从那时起发生了改变。”随后,孟多昕如愿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现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开始了系统正规的基本功训练,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学和创作工作。

年,孟多昕调入晋东南长治师范从教,自此,在长治扎了根。年,他调入市文联工作,如今,已担任三届市美协主席。“此心安处是吾乡。我在这里生活了近40年,长治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太行山、浊漳水更是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

年,对于孟多昕来说又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一直潜心于水彩创作的他,在与山西画院画家一同到太行山大峡谷写生时,深入了解到水墨画法的魅力所在,更由此悟到了自己多年来所梦寐以求的“融中西于一图”的突破点。“虽然早在年我就已经接触到水墨画,可是当时并没有过多研究,直到年才真正去了解,颇有些相见恨晚。”孟多昕笑着说。自此,他开始尝试用水墨方法融合水彩进行作画,一发不可收拾。为深入研究学习,年,孟多昕毅然进入北京荣宝斋画院宋雨桂山水画高研班学习,经过多位名师的亲授点拨,他的绘画技艺更加精进,通过将中国画的笔墨意境和西画的色彩有机结合,逐步确立新的绘画风格,诸多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屡屡获奖,其中,他在年创作的转型之作《春风贺喜无言语》更一举获得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最高奖)。

“艺术当随时代。”孟多昕直言,每个艺术品类都是应时代所生,艺术家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创作出最鲜活、最能反映百姓心声、最契合时代的精品名作。

《山雨随风》《剁草》《疏林》《红云当头》……随着卷轴铺陈开来,一幅幅画面鲜活如初、气韵生动传神,浑厚与灵秀并重的画作呈现在眼前。孟多昕拿出多年来的创作心血,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我更注重强调水、墨、彩交融一体的韵味,进而画出朦胧的意境,虚实结合,动静相宜。”

去年5月,孟多昕参加了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组织的沁源县写生活动。7天时间里,他与来自全省的书画名家走进沁源的山山水水,近距离感受这里的钟灵毓秀。“近年来,沁源发展迅速,每一次去都会让人耳目一新。”孟多昕与记者聊起了写生中的趣事,“我们经常需要自己背着绘画工具和干粮进山,途中很多次遇到过猴子,看着我们拎着塑料袋,就会过来讨食,有一次一只猴王还跳到了一位女画家的背上,把我们吓了一跳。”

在2个多月的时间内,孟多昕将写生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倾注于笔端,创作了2幅画作,并在采访当日对外开展的“魅力幸福长治·绿色沁源”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沁源写生作品展上展出。“我们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写意、有写实、有传统、有当代,大家的画风各不相同,呈现出的画作也各具特色”,孟多昕说道,“这次写生不仅仅让我们对沁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为广大书画艺术家提供了切磋美术技艺、交流艺术思想、分享艺术成果的广阔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美”的追求在不断进步,这就为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近年来,咱们长治的艺术氛围愈加浓厚,在结构、层次上都有了大提升,逐渐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融合的书画艺术体系。”孟多昕的话语中充满信心,“书画艺术一定可以得到长足发展!”

来源:长治日报

记者:解婷

编辑:郭帅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