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鸟瞰图(李青春摄)在新乡市凤泉区的北部有座凤凰山,这座山的北部还有一座青龙山,山岭下为界石板坡。界石板坡至驼腰山有一道乱石墙,名曰边界岭。从长城的构筑形制看,它与林州市战国长城的形制一样,特别是在长城的城堡要塞中发现有战国时期的绳纹简瓦,可以断定这是公元前年战国时期的赵国所修、所筑的预防秦、魏国侵犯的,战国时期的赵长城遗址。战国长城遗址(分将池)赵长城,南端起源于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乡分将池村东北的驼腰峰山颠,顺山势依稀可辨一处古长城遗迹,青石砌成。沿山脊寻长城遗址而上,山脊两侧布满碎石,其中不乏长条形大块碎石,应是垒砌长城城角的石条。北侧山坡较缓,隐约可见供人攀登的通道,而南侧山势较为陡峭,形势更为险要。而当时南方正是魏国区域,北边乃是赵国区域。赵长城从分将池村延伸到葛翁山、后进入卫辉、辉县市穿山岭,跨河谷,盘旋游卧于群峦峻岭之上最终至于林州市境内。站在上的至高点向北望去,宛如一条巨龙,跃跃欲向天空飞去。气势宏伟,异常壮丽,观之令人咂舌有声。虽经余年的沧桑变化,但至今仍清晰可辨。城墙虽已坍塌,经调查还剩有58段,总长米,所剩最高0.5米,最宽约2米,境内长约3千米,全用青石垒成。界石板坡是战国时魏、赵两国的分界(分将池为魏属地)。因而“分将池”又有“分疆池”之称。其最高处位于卫辉市狮豹头乡池山村小灰脑山顶,海拔米。驼腰山(山彪称“西山”,李青春摄)今天,站在高山上,远观曲折蜿蜒的长城,仿佛穿越到赵、魏、秦在长城经过之地波澜壮阔的战争烽火,又仿佛看到鬼谷子弟子们在长城下纵横捭阖、谋略天下的风采。又明显透漏出赵国、魏国彼此攻略,试图扩展自己领土的觊觎之心。那么,赵国为什么要在凤泉等地修长城呢?凤泉区钟灵毓秀,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行20里许北上,经淇县、汤阴、相州(今安阳)抵磁州(今河北磁县),再往北可达幽州(今北京)及东北渚(诸)州;东北行,自澶州(今濮阳)至魏州(今河北大名县),沿永济渠走向,达清州,沧州以至渤海湾;经滑州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再东北行,经济州(今山东济南)入山东半岛达登州(今蓬莱);自卫州西行,经修武、怀庆(今沁阳)过孟津,再渡黄河达洛阳。故凤泉区自古以来乃兵家必经之地。当然,亦不例外,战国时期,凤泉区也成魏、赵两国必争之地。赵国在此修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地方的侵入,扼守此战略要地。公元前年,赵、韩、魏、知四分晋国。“三家分晋”后,赵于公元前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东南),公元前年迁都邯郸(今河北)。赵国定都后,占据了晋北和太行山以东;韩国以新郑为大本营,经沁阳北上太行,划去了长治地区;魏国则占有了晋中,又经林州,辉县,卫辉这个咽喉南下太行,将国都定在开封。自此,韩,赵,魏三国便较上劲了,都在励精图治,备战备荒,时机一到,争当霸主。单说赵国,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发奋图强,勇于变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极大地加强了国防力量。经过敬、成、肃三代努力,多次与齐、魏诸国争夺中原。《史记·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赵肃侯是赵国君王,是赵成侯的儿子,成侯在世时,曾不断用兵打仗,以图扩大自己的疆域,但取胜的不多。成侯死后,儿子肃侯即位,赵肃侯继承他父亲的衣钵,继续向周围他国扩张。赵肃侯十七年,即公元前年,赵肃侯出兵围攻魏国的黄城(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在肃侯的爷爷赵敬侯的时候就被拔为赵国地盘,后来魏国收复。肃侯此年又想将黄城夺回,但是没有攻下。这一仗没有取胜,结果不但没有什么扩展,反而受到魏、齐等强国的连连侵伐,迫使赵修筑南长城,采取守势。在此前提下,便开始修筑长城。分将古镇牌坊(已毁)说起长城,它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年,周幽王就用点燃烽火的办法来召集诸侯,只可惜,幽王把如此严肃的烽火制度当作儿戏,仅为了博得爱妃褒姒的一笑,各路诸侯率领兵将,连夜赶来,结果并无敌情,如此这般,导致西周很快灭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特别是八达岭、嘉峪关长城,闻名于世。说起赵长城,知者甚少,与八达岭长城、嘉峪关长城相比,也自有特色。赵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逢石石垒。通体采用太行山青白石垒砌而成。剖面呈梯形,石块外大内小,中部填以碎石,底宽2米—2.6米,现残部仅存根基,高者可达2米,由城门、城门楼、瞭望台、烽火台等部分构成。没有秦砖汉瓦,只有一色青白石块砌成。经过无数次的雨蚀风化,赵长城现已被剥蚀得几近废墟。然而谁能想到,其颓垣断墙,曾经左右过秦、赵、魏的历史,左右过凤泉区域一带的命运,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其实,从赵王下令修长城的那一刻起,亡国的命运已经注定,即使没有什么围魏救赵“,没有后来的秦吞六国,光凭修长城的劳民伤财,光凭孟姜女的哭声,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就证明了这一点。“孟姜女哭到边疆,哭声爹来哭声娘,不想去见阎王,姑舅千年不能忘。打一把钢刀七寸长,前心攮到后心上。正月梅花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丈夫团圆会,奴家丈夫死长城。……十二月腊梅过年忙,杀猪宰羊闹嚷嚷,人家都有猪羊宰,孟姜女家中哭断肠”。大家都知道,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大家所熟悉的故事是相传秦朝时,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卫辉人)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穿寒衣,历尽了千辛万苦才终于来到了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这是后人编的戏文,不能当真。但孟姜女哭崩长城的故事,确有其事,不是发生秦朝,而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她的事迹至今还在凤泉区潞王坟乡分将池村一带流传。牧野大战古战场——分将池村鸟瞰图(刘振保摄)在分将池村,有一处三叉口,即凤凰山、青龙山和驼腰山三山,下雨从山上流下来的雨水,沿南北沟汇集这里,再由这里从东口泻出,故得名:三叉口。从三叉口流出的水汇入东海(公元前年,魏襄王修古阳堤后,黄河南迁,留下的黄河古道),南至古阳堤北岸,东至古鄘国,北至太行山南麓一带,西至古山阳,此称介海。过去,这里是茫茫一片湿地,称之为东海。在三叉口处有一座小庙,称之为东海龙王庙,庙下有一地下泉,三叉口又成名为名副其实的东海源。公元前年,战国时期的赵国所筑的预防魏国侵犯的赵长城。赵王动用全国之力劳工,孟姜女之夫就是其中一员。出家三年未归,孟姜女很是为夫担忧,便带着一双儿女踏上寻夫之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太行山歪脑村赵长城修建工地,未见到其夫,却得到了其夫长眠于石城墙下,为国捐躯了。孟姜女悲愤的嚎嚎大哭,哭得死去活来,她的悲愤感动了上苍。瓢泼大雨顷刻而下,不多时强大的洪水便把分将池至驼腰山之间的长城冲的无影无踪,留下了一片光秃秃的石板,就有了后来的界石板坡。在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同时,东海下游溢出两条支流,而孟姜女怀抱丈夫遗骨,跳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人们被孟姜女与范喜良凄美的爱情所感动,就将东海下游溢出两条支流称之“东、西孟姜女河”。至今,新乡还有东、西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虽然事件过去了多年,但孟姜女哭长城却家喻户晓。至今在界石板坡一带,夜间起风时,“呜呼”长起,村民们隐隐约约仍能听到孟姜女那时断时续的呜咽。赵长城镌刻了一段历史,它披一身历史风霜,凝视着太行山,凝视着人间,凝视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历史的车轮不因长城的阻挡而停息,战国去,长城还在,虽剩无几。但长城下的故事还在发生,每一段历史都凝结了中华民族力量与智慧,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它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遗产,更重要的是它耸立在人们心尖上的精神长城才是无往而不胜的。新乡职业技术学院:马新法新乡市方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李明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