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因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818/

马蹄,屠刀,周而复始。

眼泪,鲜血,永无尽头。

“五胡十六国”,这一段历史之所以如此让人心悸,是因为,我们早已忘记了,这就是我们来时的模样。

在这场延续了百多年的血肉磨盘之中,似乎已经分不清胜利者与失败者,所有的面孔,都只看到两个字,“乞活”。

王霸雄图,壮志豪情,统统成为倏起倏灭的笑柄。

英雄,豪杰,在这个时代里,那一个个名字的背后,我们感受不到哪怕一丝丝的激情,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那一个个伤了心的人。

慕容垂,慕容氏的一员,他的一生传奇,悲情落幕,大致可以为慕容氏这个群体,在这个时代中的倏然而起,又骤然而灭,作了最好的诠释。

01

公元年,创立“后燕”,刚刚打赢人生的最后一战的慕容垂,领军路经“参合陂”,约为今内蒙古凉城县境。

依山傍湖的“参合陂”,此时宛如人间地狱。

五个月前,后燕“世子”领军,在这里被拓跋氏突袭的一场大败,六七万燕军将士,尽数命丧。

六七万人的尸骨,被拓跋氏在这里胡乱堆放,掩埋的满坑满谷,一眼望不到头,血腥味冲出十几里地。

号令已下,大军止步,要行祭拜。

大祭一起,几万燕军,哭声震天,倒在这里的,跟他们一样,都是后燕男儿,都是他们的父兄子弟。

主持大祭的慕容垂,白发苍苍,两眼紧闭,一言不发,他在想什么?

他有没有想起苻坚,想起王猛,想起他慕容一族祖孙三代的创业艰难,想起他这一生,坎坷流离,爱恨情仇?

多少人辜负了他,他又辜负了多少人,这笔账,能不能算得清?

隐忍了这许多年,谋划了这许多年,终于“复燕”成功,只为了“慕容氏”,还有他自己,胸膛中的那份骄傲。

如今,面对这满目的尸骨,他为慕容氏带来的,究竟是什么,还能不能说得清,值得吗?

纵然他慕容垂,此时已名为“战神”,扫荡东西无敌手,他能打得赢这一头的白发么?

这一生拼搏,忍耐,所为何来?

02

从慕容垂的六七代先祖辈开始,他们这鲜卑的一支,就接受了汉化,也正是这一点,奠定了他们崛起的基础。

据说,就连“慕容”这一名字,也跟先祖穿戴汉民衣冠,族人给起的别号有关。

西晋解体,中原大乱,因为慕容氏对汉民,汉文化接纳的态度,以及慕容垂祖父慕容廆用汉法统汉民的方法,一批又一批四散的流民,聚集到这里。

原本困处棘城(今辽宁义县),众多势力纠缠之中的慕容氏,实力一时暴涨。

到了第二代,慕容皝时期,东北一带势力,诸如宇文鲜卑,段氏鲜卑,高句丽等,要么被蚕食压服,要么被吞并融合。

慕容皝在位统领慕容氏十五年,他最大的成就,不是混一东北,也不是跟东晋讨来个“燕王”的正统名号,而是他生了一堆好儿子。

尤其是慕容儁(俊),慕容恪,慕容垂,这三个,就是慕容皝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慕容一代三杰。

此时的慕容氏,虎踞辽东,要想染指中原,还尚有不足,他们在等待一个机会。

继位慕容氏的,是慕容儁。

刚刚上位第二年,消息传来,中原又乱了。

此时盘踞中原的后赵,诸子争位,继而冉闵杀羯,驱胡,搅得天翻地乱。

这样好的机会,自是不能轻易放过,慕容氏倾国之军二十余万,兵分三路,直入中原。

前后历时三年,慕容儁建都河北邺城称帝,是为“前燕”。

对自己的两个弟弟,慕容恪,慕容垂,燕帝慕容儁的态度截然不同。

对慕容恪,他极为倚重,每每用兵,都很放心地把兵权交给他,临死前,还对慕容恪寄以托孤重任。

对慕容垂,则是百般刁难,对外用兵从来只让他打辅助,不肯把主力军权给他,战事一结束,立刻就会让慕容垂去做文职。

理由呢,一言难尽。

03

慕容垂,原名慕容霸,年少成名,13岁起随军出征,19岁就已单独领军,攻城拔寨了,他是慕容皝最喜欢,宠爱的儿子,在军中,族中都有相当的势力,威望。

对这一点,慕容儁在世子时期,深深的忌恨,视之为威胁,并延续到了他继位之后。

慕容恪呢,庶子出身,此前一直被轻视,忽略,成年之后,因其能力出众,才慢慢被重用。

应该说,慕容儁这样做,并不是毫无道理,在慕容氏军权集中于皇族,而慕容垂实力不容小觑的背景之下,有他的合理性。

如果只是这样,那也罢了,慕容儁还没到因私废公的程度,偏生两人的老婆,也是水火不容。

这边慕容儁一称帝,进位皇后的“可足浑氏”,就迫不及待的编造罪名,把慕容垂老婆段氏,下了大狱。

把事做到了这一步,自然就想拔出萝卜带出泥。

于是大狱内,严刑拷打,逼段氏认罪,以及让她诬攀慕容垂。

这个段氏,也是头铁,抵死不认,慕容垂实在看不下去,悄悄让人带话给她,让她认罪算了,段氏仍是不肯。

就这样,慕容垂眼睁睁看着段氏死在大狱中。

这就完了吗?

没有,慕容垂续娶了段氏的妹妹小段,足可浑氏又来劲了,利用皇权威逼,硬让慕容垂废黜了小段氏,把自己的妹妹的小可足浑氏,塞给慕容垂作正妻。

你想啊,这么搞能有好么,慕容垂跟小可足浑氏的感情能好才怪呢,于是这又进一步加重了可足浑氏,慕容儁对慕容垂的恶意。

为了仇恨,把自己妹妹也搭进去,看妹妹过得不好,又加深仇恨,这都叫什么事啊,唉!

好在有慕容恪居中调和,始终没影响大局。

这个慕容恪可是个人物,号称“五胡十六国”第一名将,同时又以鲜卑贵族的身份,备受后世史家夸赞。

同时代的王猛,对他的评价是,“古之遗爱”。

后来更有名的王夫之,评价他则是,“夷中铮铮者”。

这都是相当高的评价。

慕容儁临终时,托孤于他,是做的最正确的事。

也正是在位任“太宰”,慕容恪掌权时期,大力起用慕容垂,两人通力合作,打造出历史上“前燕”的一段辉煌极盛时期。

后世将慕容恪比拟为前燕的“周公”,如果他能多活十年,二十年,这一段历史怕就要彻底改写。

然而,掌权不过八年,47岁的慕容恪,就一病不起。

临终前,慕容恪千叮咛,万嘱咐,要让慕容垂接他的班,掌握燕国军政大权。

可能吗?

那个皇后,现在是太后的可足浑氏,还活得好好的呢。

没有信任的人能坐上“大司马”位置是吧,想推举的人都能力不够是吧,那也不能便宜慕容垂,七搞八搞,坐上这位置,掌握燕国军政大权的,成了可足浑氏八岁的小儿子。

没等对慕容垂的打击展开呢,边境急报,东晋桓温,大军杀到。

桓温,也是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慕容一代三杰,已去其二,他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东晋大军兵锋极锐,如热水泼冰,一路攻城拔寨,燕境各处,响应者一时举兵四起。

除了慕容垂还有谁?

没人了,能打不能打的,全都躲在邺城瑟瑟发抖,撺掇着可足浑氏回到辽东龙城。

枋头,今河南浚县,时年43岁的慕容垂率辽东步骑八万,与桓温对峙。

这都已经很迟了,若不是桓温一贯的保存实力,不愿拼光老本的小心思,这时早已兵临邺城之下了。

没有机会,双方就这样耗,玩着粮道游戏,最终桓温只能退兵。

晋军一退,燕军都认为机会来了,众口一词,请兵追击。

慕容垂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晋军粮尽而非败战,兵退会有严密布置,草率追击会吃大亏,桓温并不是寻常将领。

但是,他认为等到晋军快要退出燕境,严防的心态松懈,机会就来了。

于是,慕容垂布置,精锐骑兵,迂回至燕境附近隐蔽待机,他自己亲领骑兵,在晋军身后远远的吊着,不即不离。

到了河南睢县附近,慕容垂说,“可击矣”,于是追兵,伏兵夹击,晋军大败,斩杀过半。

这一仗,敌我形势,机会判断之精准,临阵心态之冷静,令人赞叹。

04

按常理,这样大的胜仗,慕容垂的地位,该直线上升了吧。

没有。

不但所有参战者军功,一概被忽略,进而又推动了慕容垂处境的急转直下,一举诛杀他的密谋,几乎是半公开的在进行。

有人建议慕容垂,趁着此时在国中,军中的巨大威望,举兵攻入邺城,取位自代。

慕容垂却说,“骨肉相残,而首乱于国,吾不忍为也”。

形势越来越紧迫,身边亲友一再催促,他说,“必不可弥缝,吾宁避于外,余非所议”。

如果实在无法避免,那他宁愿选择外逃,也不愿起兵乱国。

在“五胡十六国”的时代里,我们看惯了父子,骨肉相杀,袍泽,手足相残,为了一点点的利益,就要争得你死我活,慕容垂的这番话,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从慕容儁到慕容恪的军纪严明,这个慕容垂军纪差了些,却能有这番见识,一代三杰,名不虚传。

慕容一族,能在“前燕”国灭后,几度再起,看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说回慕容垂,万般无奈下,出逃“前秦”。

“金刀计”之后,慕容垂抱以厚望的大儿子慕容令,惨死燕国,他也只能默默承受。

慕容垂出走不到一年,“前燕”国灭。

一手打造出“前秦”国势的王猛去世后,身边一众亲友急的心痒爬抓,想起兵“复燕”,慕容垂一无所动,平稳地做着“前秦”的“京兆尹”,一做就是14年。

直到“淝水之战”,百万军散,兵败的苻坚,投奔驻守战场外围,此时军容完整的慕容垂。

手下都主张杀掉苻坚,就此趁乱起事,慕容垂仍然不同意。

慕容垂不想起兵“复燕”么?

没有人比他更想了,慕容氏三代经营,在关东,辽东,积累了巨大的人心基础,他慕容垂威名赫赫,又怎么可能不想。

但是杀苻坚,这超出了他的心理底线,从“金刀计”到14年京兆尹,人家对自己,算得上恩深义重了。

兵权交给苻坚,慕容垂一路护送,直到都城。

此时,“前秦”庞大的国境内,叛乱四起,烽火连天,慕容垂请兵去关东平乱,苻坚不听旁人劝告,同意了。

这一去,如鱼入大江,如虎入山林,已然57岁的慕容垂,再也不用拘束,再也不用藏着掖着,受制于谁。

属于慕容垂的时代,虽是来得晚了些,终究还是开启了。

05

前后用了十年,慕容垂创立“后燕”,东征西讨,基本恢复了“前燕”最盛时的版图。

同时,他又坚守着心中的执念,始终不肯对原属“前秦”的地区加以攻击。

此时的慕容垂,用兵更加老辣,极善于广布疑兵,于敌摇摆不定,分不清主攻方向时,坚决地在敌薄弱处撕开缺口。

对于强弱之势的变化运用,这时的他,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战神”之名大盛,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对手,没有人有勇气与他对战。

然而,他终究是老了。

最后一战,病体沉重,年已70的慕容垂,面对惨败的军势,从辽东龙城调来精兵,再次上阵。

一边,疑兵佯动,另一边,自邺城出发,主力取道太行山,凿山开道,如神兵天降,突如其来杀到平城,如今的山西大同。

一战,破军斩将,吓得远在后方的拓跋鲜卑的领袖拓跋珪,整天想着该往哪里逃。

平城战后,燕军进至参合陂,就有了本文开头的这一幕。

此时的慕容垂,在想什么?

他的一生,从备受父亲宠爱,到历经排挤,白眼,到威震四方,被暗算出逃,隐忍谋划十几年,终于成就“后燕”帝业。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看起来,他的确坚守住了心中的那一份原则。

真的是这样么?

论仇,他大儿子慕容令的死,该找谁去报?

找王猛么,还是找谁?

王猛早都死了好几年了。

论恩,苻坚对他,那是没的说了,不杀他就是报恩了?

要没有他慕容垂,有没有“淝水之战”,就是一件很难说的事。

在几乎所有人都反对的时候,是他慕容垂跳出来,“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陛下断自圣心足矣,何必广询朝众”。

难道他慕容垂真的不知道,此时的前秦,扩张过快,内部矛盾严重,加上作为军队,后勤主力的汉民,根本不想攻晋,一味用强是取死之道么?

嘿嘿,当身边亲友在秦晋国战,势在必行,纷纷向他祝贺之时,“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

慕容垂如何回复?

“然,非汝,谁与成之”。

他怎么说,是啊,复燕大业在前,正待诸君同力。

可以说,没有慕容垂的一再错误引导,前秦至少不会败亡的这么快。

若不是心有莫大愧疚,他又怎么会在之后的复燕过程中,对苻坚的亲属辈,一再的忍让,尽可能的放过不杀,又始终不对前秦之地染指呢。

此时此刻,满头白发,肃立参合陂前的慕容垂,想到自己已然年迈,这一份自己用一生的坚忍,承载了无数光荣与痛苦,激情与愧疚的大业,谁能帮他守下去?

慕容氏三代相继,起龙城,据辽东,终得割据中原,就这么完了?

若是慕容令还活着……

想到这里,慕容垂再也支撑不住,一口鲜血喷出,栽倒在地。

那个正在挖空心思,想着该往哪里逃跑,却发现无路可逃的年轻人拓跋珪,走运了,很快他就会崛起成为一代枭雄。

半个月后,慕容垂死在回军途中。

此后,拓跋氏步步蚕食,十年后,“后燕”国灭。

王霸雄图,尽付春梦。

结语:回看“五胡十六国”历史,应该怎么去看?

我们是在看“他们”与“我们”的战争么?

不,他们,就是我们!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曾经的他们。

固然,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至少,我们应该有直面历史的勇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