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第83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今天我们来说说“上党”。先来解释一下上党这个概念。如果你对先秦的历史略有所了解的话,一般都会知道“上党”,因为秦赵“长平之战”就是发生在“上党”。相信即使有西方人来书写古代战争史,坑杀了40万赵卒的长平之战也会占据一席之地。而“上党”之名最初则是来源于它的地势。
我们沿太行——吕梁山脉之间在山西高原上穿行后,就会发现,除了呈线性排列的运城、临汾、太原、忻定、大同五大盆地之外,在山西高原的东南部还有一块地区我们没有分析到,这块地区的特点就是群山环绕,整体地势较高,先秦之人甚至视其为“天下之脊”(相当于现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的地位了),喻其“与天为党”,因此取名为“上党”。
上党高地示意图
∨
上党的西部是太岳山脉,这条山脉和它南北延伸的余脉将上党地区与临汾——太原盆地切割开;而它的东面,就是太行山的主脉了,如果能够穿越太行山,我们将进入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至于说上党地区南部的分割线,则是王屋山。
在我们整体观察山西高原的地形时,我们会看到,中条山脉与太行山脉之间,有一段不算太长,但海拔甚高的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将二者联系起来,而黄河正好也在此有个向北的弯曲,与之呈平行状态。这段山脉就是王屋山。有的时候它会被认为是太行山主脉的一部分,不过最起码在那位意志力坚强的愚公看来,王屋、太行两山还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山体。在上党的北面,太岳山脉与太行山脉之间仍然是有一些连续的山体相连,只不过这部分山体没有被整体命名罢了。
按照一般的规律,这块被太行——太岳——王屋等山脉包围的地区,应该是一块拥有巨大潜力的大型盆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所谓“上党盆地”的体量差不多可以等同于其他几大盆地之和了,在这种情况下,“上党”将更有可能成为山西高原的地缘中心。可惜的是,目前我们还只能将这片群山环绕的地区称之为“上党高地”,而不是上党盆地,或上党平原。因为地表的力量,和河流的冲刷,还没有将上述这些延伸至上党高地的山地修理平整。也就是说,无论你从哪个方向翻越大山,进入上党地区后,都仍将面对大片的山地。在古人看来,穿越这片高地的难度,并不比我们使用现代交通工具,穿越青藏高原的难度要低。
说实话,就整个上党高地的地理结构而言,并不是一块特别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地区。因此上党最为出名的农产品是一种生长于山地之中的药材——党参,从药名我们也可以看出,党参最初为人类所利用,即是在上党地区。
当然,上党高地这中也并没完全没有平整之地。这些山脉在向中心点延伸之后,总会在它们的最低点处相会,而流淌在这些山脉之间的河流,也有机会在上党高地的中间,淤塞出一些较为平整的土地。
我们知道,平原的诞生一般都是与河流有着密切关系的。在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社会时,那些发源于高山之上的河流,就在不断的将山地之上的土壤向低海拔地区运输,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冲积平原;而当人类开始生存在这些平原之上时,这些河流又会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水源。因此在研究任何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理单元时,我们都要观察它的河流分布情况。
如果以河流来划分整个上党高地,可以由北至南划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北部的“漳河”流域(古称漳水);另一块则是南部的“沁河”流域(古称沁水)。我们先来说说漳河。从体量上来看,漳河流域的面积要更大些。
漳水在下游的河北平原之上,也发挥了重要的地缘作用。而漳水在整个上党地区的上游水系,并不是简单的一条河流,而是呈伞状分布,主要的源头有两支,北支叫作“清漳水”,走向是沿着上党高地的东北部山地流域,然后在穿越太行山脉之前,与南支汇合成为“漳水”流入华北平原,并最终注入黄河(古)。
清漳水由于基本都是在山地中穿行,因此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