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国姓地图时,发现商王朝早期(即商汤倒夏之前,称为商族更准确)的“亳地”有两说:一处是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尸乡沟;一说今辽宁省西部暨河北省东北部一带地区。

前者没什么问题耳熟能详了,后者还真是新鲜。

在此之前确实听到过辽宁大学挖掘出疑似商朝墓的新闻,没有后继消息便忽略掉了。

如今联想起来,有许多存在心里的疑问瞬间发生了连锁反应——

1.商之先祖契,契被虞舜担任司徒一职,负责教化人民,属于贤人行列的,为什么其后代崇尚武力,推行恐怖呢?(商朝发动大规模征伐,对待俘虏极为残酷,这些从甲骨文的卜辞上直白体现)。

2.夏王朝的统治者有着敏锐的政治智慧基因,怎么会对危害到自己安全的庞然大物视而不见呢?(殷商没立国之前有过八迁行动,如同在球门前反复盘带)

3.周武王封诸侯国时,为什么把召公封到燕国呢?(要知道召公在陕西那边还有召国,召公可是是周王朝初期最能打的,这样安排是为了什么呢?)

—一柄青铜剑—

循着这些疑问,开始寻找答案,很幸运,看到了这个出土文物——

山西吕梁出土的特殊形状青铜剑

这是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会同吕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两座商代墓葬考古挖掘出来的青铜剑。

之所以说幸运,如果这柄青铜剑晚点出现,可能关于“辽宁‘亳’”的疑问想想就算了。

辽式青铜剑

这柄剑就如同“某架”一样,立刻让人来电,因为这柄青铜剑的造型在内蒙古和东北挖掘出来过,而且数量十分的多,标准名称叫作“曲刃剑”,俗称“琵琶剑”、“葫芦剑”,因为都是在北方出土的,所以国际考古界称之为“辽式青铜剑”。

以前的考古界的推测是东胡、孤竹国或者燕国传到北方的,毕竟作为北方强悍的代表——“匈奴”,在汉朝时候还用着骨刀、铜刀呢,问题是这种夸张的形状中原地区重来没有出土过。

如今反过来想想,宋辽时期,辽国叫契丹,其冶铁技术是超过宋朝的,“契丹”意思是镔铁。

是谁让契丹拥有冶炼“镔铁”的黑科技呢?

无疑,这是来源于亿万次的摸索和尝试,能达到这个数量,只能靠时间长度,顺着这个长度上溯,我们找到了“共工”,没错“百工之正”——共工。

在舜协助尧帝工作时,共工有过失,把共工流放到幽陵。

冶炼金属的源头找到了。

—八迁—

史学大家王国维先生搜罗史料整理出商王朝立国前的八次迁徙,分别是:“契自亳迁蕃”、“昭明迁砥石”、“昭明迁商”、“相土迁商邱”、“相土迁泰山下,又复归商邱”、“商侯迁殷”、“殷侯迁商邱”、“汤始居亳”。

“契自亳迁蕃”

蓝色区域为蕃

“蕃”指的是冀东地区,即秦皇岛、唐山、天津东部及宝坻以北、廊坊东部、北京顺义区、密云区这一片地方。

那么“亳”在哪里呢?

亳在哪里

从洛阳浩浩荡荡北上,显然不现实(相较于蕃,洛阳是属于宜居之地,毕竟蕃的区域里就有幽陵,这可是流放之地)。

这个答案在古籍中给到了答案——《荀子·成相篇》:“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世本·居篇》:“契居亳,昭明居砥石”;《淮南子·墬形训》:“辽出砥石。”

现代看辽水是有三个源头的,一个在西内蒙白岔山、一个在南河北省平泉县光头山、一个在东吉林省东辽县萨哈岭。

三源在辽宁省铁岭市汇聚成流南奔入海。

具体的细节是专家的事,我们只要得出一个结论——砥石山在关外,就够了。

这里要涉及一个古国——孤竹国。

关于孤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孤竹为殷商宗室旁,公元前年成汤封孤竹国;一种是在商族南下时,孤竹掉了队,落地生根。

孤竹国最后被燕国和齐国的联军消灭了,这也许就是召公封燕的使命吧,据说有一支孤竹国人迁往了宋国,其中一位便是墨子的祖先。

2.“昭明迁砥石”

这个砥石不是砥石山,而是地名(这个地名应当是商族对故乡的一种记忆表达),推测在石家庄和邢台之间,这符合古人行进的习惯——依山或依水而行。

砥石不是砥石山

3.“昭明迁商”

昭明在砥石休整一段时间,继续南下,到达“商”,这个“商”有两说——一说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一说今漳河北岸磁县、临漳一带。

联系下文“泰山”,以及成汤击“葛”事件,这两个地方都不成立。

从成汤到夏成功第一个建设的城市大邑商来看,还有殷都、陪都朝歌,大有流连眷恋的意味,所以“商”很可能是这里,即安阳。

4.“相土迁商邱”

这个商邱,地理不明,一说今河北省中部、河南省北部,从后边反复来看,应当是大邑商附近。

5.“相土迁泰山下,又复归商邱”

泰山即太山,大山的意思,即今太行山,如今的山东泰山是春秋时期才命名的。从砥石开始,商族一路都是沿着太行山走的,为什么在这里强调泰山呢?一条路走到头才知道多远,一路走来,经历了三代领袖才看到太行山的尽头,其山之大故称泰山。

泰山下的踯躅

这里有个细节,就是相土突然掉头又回到了商邱。

为什么呢?因为前边有一个夏王朝的忠粉葛国和一个善射箭的鉏国,尤其是位于滑县的鉏国,魁首叫羿,在夏启伯益夺位时,一箭射死了夸父,后继者依旧生猛,叫作后裔,把夏朝一劈两段自己当了君王,这就是有名的“太康失国”。

看来得收回前边的“武断”了,太康身上根本看不出一丁点他父辈的敏锐智慧,从“太康失国”到成汤倒桀,都是犯了一样的错误——忙着吃喝玩乐。

6.“商侯迁殷”

殷在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迁殷这个举动很奇葩,如同受到恐吓的“汪星人”,胆子一下子就没了什么都不顾的找地方藏身,注意下“殷”的地理位置,三面环山,明显的防御之地。

7.“殷侯迁商邱”

在殷盘踞了两代,又有两代在邺盘踞很久,从路线上看是十分踯躅的样子,有点像萌生退意似的。

8.“汤始居亳”。

接下来是漫长的止步,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大乙汤六代都老老实实地定居在“商”,直到桀十五年~桀三十一年之间的一年,大乙汤(商汤)突破了葛国,跨过黄河占了亳(这个亳应当与砥石一样,对于故乡的记忆,也可能是告诉族人,这个地方就和故乡一样,站稳了别后退)。

历史惊人的相似

太失败了,大禹的权谋、夏启的权谋貌似都是隔代循环,太康的覆辙,桀又重蹈了。

就连后羿和商汤夺取夏王朝的地理位置都十分的相似,后羿从有穷、商汤从亳,一个在洛阳的南边,一个在洛阳的北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