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县开国将军追寻纪实(五)

焦予玲

新县开国将军都是战场上的佼佼者,枪林弹雨下的幸存者,他们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在大仗、硬仗、险仗、恶仗的磨难中传奇般的诞生。

上将许世友,性格刚烈、忠肝义胆,是我军 传奇色彩的开国将军。这位有着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新县将军,受到毛泽东的特殊厚爱。许世友一生有三大传奇:少林习武出身、七次参加敢死队、死后土葬陪母,完整地诠释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忠孝两全”的精神追求,为新县籍将军群体增添了诸多神秘色彩。

年2月28日,许世友出生在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妹8人,排行第三。8岁时父亲病故,为了活命,离别母亲,拜河南嵩山少林寺云游武僧林金子为师,到少林寺做了一名不受戒的杂役。许世友年8月在自传中说:“我九岁开始到少林寺学武,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饭吃,要找个地方吃饱饭。”“这些年中,我学会了十八般兵器,也学过飞檐走壁,我下了苦功夫。这让自己觉得了不起,称得起英雄好汉,将来要打尽 不平事。”

许世友在少林寺法名“永祥”,每天做杂役之余,学拳练武。伴随8个春秋的晨钟暮鼓,许世友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少林武功。据少林寺官方网站《少林故事》记载:“寺内3米多高的围墙,他跑几步就可攀上;9间9檩的千佛大殿,他手抓屋檐的椽头,一口气可顺转3圈;他蹿墙、越脊、飞檐走壁,轻来轻去不叫瓦碎;跳下时,他能在空中翻3个筋斗轻轻落地;只要运足气,他对着尺二见方、三寸来厚的大方砖,转身一掌,相距寸余,砖就碎裂。”

年春天,许世友经历了人生的再次磨难,恩师去世,母亲病重,折磨着少年许世友的心。在少林寺8年,他日日夜夜都在思念生他养他、饱受生活重压的母亲。他决定回乡探母,以尽孝道。据《百战将星丛书.许世友上将》一书记载,许世友向少林寺住持请假回家探母遭拒,许世友执意要走,惹怒了住持,住持按寺内 的规矩,集合全寺名武僧,在出寺的三道山门和后门摆出演武阵,声言“打得出去,就去见你老母,打不出去,可别怪我无情无义。”许世友以万夫不挡之勇,连闯少林高手重重防卫的三道险关。当许世友拿着住持赠送的20块大洋时,才意识到自己能顺利打出山门,不完全是自己武功超群,还有住持和师兄弟们为其孝心感动,有意成全的因素。许世友少林寺的“师弟”、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钱钧说:“许司令武功好,是打出山门的。我武功差,打不出去,只好从后山小道溜走,参加了红军。”

参加红军后的许世友演义了他人生的第二大传奇:七次参加敢死队。年5月,已是连长的许世友担任敢死队长,攻打新集西部最反动的地主围寨大山寨。大山寨寨墙高、工事坚固,易守难攻。战斗中,敌人凭借暗枪眼向红军扫射,推滚木雷石,浇泼开水,致使红军进攻受挫。第二次进攻时,许世友开动脑筋,出奇制胜,他 个冲到寨墙下,口咬钢刀,一手顶着桌子,一手攀爬梯子,运动少林武功,转瞬间便爬上寨墙,还没等守寨团丁反应过来,便手起刀落斩杀了数敌,紧随其后的敢死队员迅速攻上寨墙,为部队打开一个缺口。在敢死队的配合下,红军攻破寨门,歼敌余人,但许世友不慎被敌人的杠子击中头部,从数丈高的寨墙摔下昏死过去。战斗结束后,战士们以为他牺牲了,都失声痛哭,可没想到许世友苏醒过来,不解地问大家哭什么,战士们说我们以为你死了。许世友笑道:我倒睡了个好觉!幽默的语气逗得战士们破涕为笑。

年10月,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集结20万兵力,对红四方面军发动了长达11个月的“六路围攻”。已担任红九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的许世友,率部坚守在万源以南的大面山,拉开了 的万源保卫战。敌人以10倍于我的兵力,轮番进攻我军阵地,战斗至紧要关头,许世友再次组织敢死队,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一把纯钢的大刀,在敌群中上下飞舞,杀得敌人溃不成军,直至把敌人赶进白沙河。万源保卫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红四方面军总部在表彰大会上授予红九军25师“守如泰山的钢军”光荣称号。

在红军北上的包座之战中,身为红四军军长的许世友亲率敢死队,手执一柄钢刀冲入敌阵,与敌人硬拼了四个小时的大刀,最终全歼守敌。原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多年后还感叹“军长参加敢死队, !”

在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和长征中的10余年间,许世友从班长升任军长,曾七次参加敢死队,五任敢死队长,四次身负重伤,轻伤不计其数。敢死队的每次作战,他都一马当先,冲锋在前,一把大刀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杀出了“少林和尚”许世友传奇。

许世友将军第三大传奇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死后土葬陪母尽孝。年4月27日,在怀仁堂工作会议上毛主席的秘书根据要求提交了一份题为《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内容是关于国家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实行火葬的规定:“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名。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当时,在《倡议书》上先后签名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五个月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列席的党、政、军领导纷纷在《倡议书》上署名。当时不在北京或者没有列席的一些党政干部,也向党中央表示,愿意在《倡议书》上补签,死后自愿实行火化,但惟独许世友没有在《倡议书》上签字,据说得到毛泽东的许可。

许世友对母亲有特殊的感情,曾六次给慈母下跪。年“黄麻起义”后,许世友的母亲被“清乡团”抓住毒打,逼问许世友的下落。许母受尽折磨,仍咬紧牙关,一言不发。许世友得知后,怒火万丈,派人给“清乡团”头目送信,声言如果再敢 老母亲,定将他们全家杀个鸡犬不留。慑于许世友的威名,“清乡团”只好偷偷放了许母。许世友连夜返回家中,跪在伤痕累累的母亲面前。

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前,许世友在陈赓师长的安排下回家探亲,几年未见,慈母已是满头白发。望着瘦弱的母亲,许世友这个铮铮铁汉不禁流下了热泪。许母深明大义,对儿子说:娘虽然不识字,可娘懂得大丈夫尽忠不能尽孝,娘愿意你去尽忠,尽孝只是为我一个人,尽忠是为了咱天下的穷人哪!等打完了白狗子,还怕没有好日子过吗?许世友泪流满面给母亲跪下:我许世友活着为国尽忠,死后为娘尽孝;活着不能伺候娘,死后也要埋在娘身边,日日夜夜陪伴娘!由于战事紧迫,许世友第二天一早就返回了部队,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18年,等到母子再次相见时,已是建国后的年了,许世友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

建国后 次与母亲相见,许世友当着一百多名部下的面给母亲跪下,恳求母亲住下来,为母亲颐养天年。但是,勤劳一生的许母怎么也过不惯每日无所事事的日子,坚持要回到新县老家。拗不过母亲,许世友只好把母亲送回老家。以后,许世友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数次回许家洼看望老母亲,每次都给母亲下跪,母亲不发话就不起来,表达对母亲的歉疚。许母病重期间,许世友正在海防前线视察工作,等他完成公务返回时,母亲已经作古,悲痛欲绝的许世友再次在母亲的遗像前长跪不起。

年10月,已经74岁的许世友感觉身体每况愈下,就提前安排自己的后事:买一口棺材,死后不火化,运回老家埋到父母身边。实现他对母亲许下的诺言—活着精忠报国,死后守着父母。

年刚过元旦,许世友就交代秘书给中共中央写报告,说自己来日不多,对组织别无他求,要求中央在他死后实行棺葬,理由是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活着尽忠,死了尽孝,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时间一天天过去,许世友病情一天天恶化,他经常在朦胧中询问报告是否有了回复。

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怀着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离开了人世。

许世友的报告在北京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中传阅,谁也作不了这个主。 ,报告送给邓小平,请他拍板。邓小平思前想后,在报告上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年10月26日,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赴南京军区,传达邓的意见。他说:“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遵照许世友生前的遗愿,南京军区在新县许家洼将军父母的坟墓附近,为将军举行了土葬,简朴的坟茔前只有一块灰白色的花岗岩石碑,上书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中将郑维山,出生在河南省新县泗店乡屋脊洼。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四方面军总部通讯队指导员、红九军81团政委、27师政委,红30军89师、88师政委,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参加了长征,参加了英勇悲壮的西路军作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历次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第3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清河、保(定)北、清风店、石家庄、涞水、察南、绥东、冀热察、平津、扶眉、兰州、宁夏战役。将军戎马生涯60余载,参加和指挥了无数次战役、战斗, 有传奇色彩的要数保安战役。

年12月8日,塞外张家口地区的新保安镇,傅作义的“ 部队”国民党第35军被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第3纵、4纵、8纵,紧紧包围在这个小镇上。傅作义为了挽救他的起家本钱——35军,令其第104军从怀来方向扑向新保安,营救35军。而敌104军的进攻路线,我军尚未布防。担任包围敌35军的3纵司令员郑维山意识到敌人的企图和我军的疏漏。情况紧急,已经来不及请示,郑维山便私做主张将围困35军的3纵7旅(欠1个团)和8旅从新保安外围调出,迎击飞驰而来的敌104军。

郑维山的先斩后奏,是冒着巨大风险的。很快,郑维山收到了2兵团发来的电报,电文态度严肃,措词强硬,称如谁要因疏忽或不坚决而放走敌人,将坚决追究责任。

2兵团领导指责郑维山事出有因。此前,我军东北先遣兵团于12月2日由平谷地区出发,向怀柔、延庆急进。12月5日在西进途中,又顺手牵羊一举攻克密云。傅作义得知这一情况后,大惊失色,认为我军要对北平下手了,因此急令在张家口的第35军火速返回北平为其保驾。

接到傅作义的命令后,6日中午,35军军长郭景云率两个师东返。负责在张家口一线阻击35军的兄弟部队,由于轻敌,被35军轻易突破。敌人乘多辆汽车往北平方向扬长东去。

战场情况这一突然变化,关系到我军的整个平津战役的作战计划。7日3时和21时,毛泽东先后两次电令2兵团“全力在宣化、下花园一带坚决阻击”敌人;“如果该敌由下花园、新保安向东逃掉,则由杨罗耿负责。”

接到电报后,杨罗耿心急如焚,于是—面命令先期在新保安一带的2兵团12旅不惜一切代价拼死堵住35军;一面命令2兵团主力连续6昼夜急行军,终于8日将35军死死围困在新保安。

35军东撤受阻后,傅作义命令军、16军西出接应;同时,命令张家口的105军由西而东进行支援。一旦敌军与35军会合,将对平津战役造成严重后果。

幸好3纵在向新保安开进途中,郑维山先见之明,派出侦察分队沿洋河南岸向东侦察。根据8日上午和午后的两次侦察,郑位山判断敌军接应35军的行动开始了

这是—个相当严重的情况,3纵同兵团电话又联络不上,郑维山想,根据兵团的命令,3纵队的任务是从西面和南面包围新保安,东面不是3纵队的任务,但他又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指挥员应该把自己的作战重点放在那些对全局最重要最有意义的行动上。不让35军跑掉是全局,眼前,只有粉碎接应之敌,才能有效地围住35军。于是,便果断地决定以9旅配属7旅一个团,继续在新保安以西围城,防敌西逃;同时率8旅和7旅(欠1个团)东出阻击西援之敌,并决定一面电告兵团,一面开始行动。

然而,没想到却被兵团领导所误解。

40多年后,郑维山将军在谈到这一往事时,以平和的口气说:“我们3纵刚完成对新保安的包围,派兵阻击敌104军的增援,兵团发来电报,使我们本来已经感到十分沉重的担子更加沉重。但战场情况发生突变,自作主张是迫不得已的。”

当时郑维山认为,电文如此严厉主要是兵团不了解这里的情况,但眼下的严重情况又不允许做更多的解释;遂复电称:兵团来电收悉,现在我们这里情况严重,处境困难,望你们派两个团增援。

3纵是华北军区的“ 军”,它与傅作义的“ ”35军是老冤家。1948年1月庄疃之役中,3纵歼灭敌35军“虎头师”,敌军长鲁英麟战败 ,被35军视为奇耻大辱。从此,35军所到之处大都留下“坚决消灭3纵!”的标语,以鼓励官兵不忘前仇,振奋军威。

冤家路窄,这次国共两军的“ ”部队又碰到了一起。因此不经动员,3纵指战员都摩拳擦掌,发誓消灭敌35军。

电报刚刚发出,敌104军就开始进攻了。9日晨,敌在12架飞机和猛烈炮火的支援猛攻,向我碱滩阵地发起进攻,战斗异常激烈。午后,4纵参谋长唐子安来到3纵指挥所,并带来两个营,这意味着兵团领导已经理解了3纵“擅自”行动的意义。

35军被围,接应部队受阻,傅作义非常焦急。他调动大量飞机,连续不断地向我阻击部队狂轰滥炸,轮番俯冲扫射我军防御阵地,支援其地面部队向3纵冲击。东西两面敌军急于会合,像发疯一样,以集团队形全力向3纵猛攻,并占领了碱滩村3纵部分阵地。这时,东西两敌已相距不足4公里。

在最紧要关头,郑维山果断命令各部队向敌出击。第9旅第26、第27团从碱滩两侧向敌侧翼发起反冲击,第8旅由沙城向接应之敌侧后发起勇猛冲击。与此同时,7旅第20团从正面发起反击,敌突然遭到3纵三面猛烈的打击,首尾不能相顾,纷纷溃退。3纵各部队越战越勇,乘胜追杀。

正在这时,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第4、第11纵队占领了康庄,切断了敌怀来、南口间联系,并歼灭了正在集结准备西援的敌第16军大部。敌第军见归路被切断,慑于被歼亦慌忙撤退怀来,11日被我东北4纵、11纵部队歼灭。至此,3纵将新保安与沙城联系切断,配合兄弟部队将敌第35军紧紧包围于新保安。

事实证明,郑维山根据战场情况的“先斩后奏”是完全正确的。10日,中央军委发来嘉奖令,电称:“3、4两纵昨(9日)击退东西两路犯敌,确保自己阵地,应传令嘉奖。”

12月21日,中央军委命令向新保安发起全面攻击。3纵队和兄弟部队于14点发起进攻,打响了平津战役“各个歼敌”的 仗,我军官兵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向郭景云用汽车组成的钢铁防线冲击,敌人溃不成军。22日17时,35军余人被全歼,敌少将副军长王雷震被俘,军长郭景云自毙身亡。

新保安被攻克后,紧接着,我军占领张家口;年1月,东北野战军主力29个小时攻占了天津;北平成了“陆上孤岛”,傅作义将军在我党的争取下,接受了和平改编。

新保安战役作为我军 的运动战被载入军史,郑维山率领3纵在此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闪烁在军史中。

少将李德生,年出生,河南省新县陈店乡胡子石村人。年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三过雪山草地,历经磨难。抗战爆发后,李德生被编入八路军师旅团,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率部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长生口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战斗、反敌六路围攻和“百团大战”。年5月,李德生奉命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他带领团仅有的两个连坚守阵地,抗击十倍于我的日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李德生,智勇双全,一身是胆。在山西和顺县一带,至今流传着李德生深入敌穴拔除日军据点的英雄事绩。日军马坊据点位于昔阳、寿县、和顺三县交界,驻守着日军守备队和伪区公所,他们四处清乡、扫荡,杀害抗日军民,对太行山根据地造成极大危害。李德生决定智取马坊据点,他通过地下组织,指示被俘的昔阳县敌工战站长将计就计,打入敌人内部,在据点内发展党员,自己化妆成菜农,亲自深入马坊据点,和日军守备队长攀谈,借机侦察敌兵力、火力部署。年3月5日夜,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李德生抽调82名干部、战士,组成精干突击队,突袭马坊据点,经过8个小时激战,全歼日军30多名,生俘日军8名,铲除了太行二分区的心腹之患。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长期侦察和坚决突击,太行我军收复马坊》的消息,并配发社论称这一仗是典型的歼灭战。

年,李德生(中)担任师团特务连长。

解放战争时期,李德生已经成长为刘伯承、邓小平麾下的一员猛将,以善打恶仗硬仗赢得刘、邓的喜爱。

年,8月,李德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17旅旅长。8月下旬,定陶战役打响,李德生经历了他军事生涯中最艰苦的大杨湖血战,他亲率50团固守大张集阵地,为全军包抄整敌三师争取时间。李德生指挥50团勇士,坚守大张集。敌整三师师长赵锡田,黄埔一期毕业生,又是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的外甥,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以为能轻易突破50团防线,指挥两个团,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向50团阵地扑来,激战一日,竟未能前进一步,方知遇到了强劲对手,只好龟缩在大杨湖的一个村子里,等待救援。

9月5日,我军总攻开始,李德生率17旅突进大杨湖守敌阵地,赵锡田亲自督战,拼命反扑,战斗极其惨烈,50团7连官兵全部牺牲,仅剩连长独自坚守阵地,他一口气甩出多枚手榴弹。关键时刻,李德生亲自提枪上阵,终于使阵地得以固守。此次战役,六纵歼敌整三师4个旅1.7万余人,活捉敌中将师长赵锡田。我军也伤亡惨重,大张集阻击战后,50团只剩下80多名战士。多年后,李德生将军仍感叹道:“真是一场艰苦的血战!许多年后回忆起来仍感惊心动魄”。

年7月,襄樊战役打响,李德生率领17旅担任攻打襄阳的主攻部队。襄樊守敌为为国民党第5军、第18军精锐部队,全美式装备,配备有 式的重迫击炮和化学炮。指挥官为中将司令官康泽,既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又是特务头子,黄埔三期毕业,蒋介石的嫡系心腹。

襄阳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城外的琵琶山、真武山和铁佛寺,是17旅进攻襄阳城的三个关卡,工事层层,交叉火力网、交通沟、铁丝网,依山势纵横起伏,漫山遍野都被埋上地雷,可谓易守难攻。

年7月9日夜,李德生指挥17旅49团3营攻克琵琶山。第二天,康泽亲自指挥部队争夺琵琶山,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6次争夺均告失败。11日,李德生指挥二营强攻真武山,守敌在真武山不足平米的山头上,构筑了30多个 、半 工事,并派重兵把守。李德生向二营下达了:“突破,突破!巩固,巩固!只有前进,不能后退”作战死令。在二营的勇猛冲锋下,仅仅半个小时,真武山守敌就被全歼。

襄阳城外 一道屏障铁佛寺,距襄阳城西门仅50米,驻守敌军一个营,寺前近百米的开阔地带掩埋数千枚各式各样的地雷。李德生指挥战士们土工作业,将深壕沟挖到敌阵地前。13日夜,50团发起进攻,一个小时即攻克铁佛寺。李德生率部刀劈三关,为六纵攻克襄阳开辟了道路。7月16日,全歼守敌,活捉康泽。战后,“刀劈三关”的17旅49团被中央军委授予“襄阳特功团”,其一营被授予“襄阳登城 营”。中央军委特发贺电:17旅荣记一等功。

年3月,李德生率中国人民 第12军35师入朝作战。在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敌我双方处于决战的紧要关头,李德生出任上甘岭前线战役总指挥,统一指挥12军、15军所属部队,击溃敌人上百次猛烈进攻,赢得了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的 胜利。

革命战争年代,李德生曾多次负伤,有两次重伤几乎失去生命。一次是在四川反击川军田颂尧的作战中,被子弹穿透左肺,差点伤及心脏;一次是在对日作战中,被子弹击中头部,生命垂危,几经抢救,方才脱险。年,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经历过两次授衔的10位开国将军之一。

许世友、郑维山、李德生的传奇经历,只是新县籍将军百战沙场的缩影,其他新县籍开国将军,在建立新中国的征程中,都有着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的经历。

中将范朝利,在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转移川陕途中屡建奇功。年9月1日,范朝利奉命率领红10师28团5连坚守新集以北扶山寨,阻击国民党陈继承、卫立煌纵队,掩护中共中央鄂豫皖中央分局、省委、红四方面军总部等机关撤离。从9月1日到5日,连续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期间,二排阵地一度失守,范朝利带领两个班端着刺刀扑向敌群,和敌人展开肉搏战,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终于夺回阵地,与兄弟部队在完成掩护苏区领导机关安全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月20日红四方面军转移到达宋家集、吴家集,遭到敌83师、独立34旅的疯狂阻击,尾追之敌第10师也紧咬不放,范朝利带领5连随同红32团扼守宋家集,共击退敌人十余次进攻。战斗中,范朝利发现敌32旅和83师结合部为其薄弱部分,遂集中兵力发起勇猛冲击,实现了胜利突围。22日下午,红四方面军行至枣阳西南的土桥铺地区,国民党军65师、67师据守沙河拼命阻击,敌第1师、51师尾追而至,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情况万分危急。范朝利带领5连一个班的战士冒着密集的炮火,跃入河中,杀向对岸的敌人,吓得守敌纷纷弃枪而逃。范朝利带领全连迅速占领沙河阵地,为全军打开通道。

少将肖永银,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千里跃进中,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18旅,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血战汝河,为全军顺利抵达大别山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年8月17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大反攻的序幕。18旅作为刘邓大军的先遣部队,于23日夜到达汝河北岸柳营口。恰逢汝河水涨,河床陡峭,不能徒涉。旅长肖永银和政委李震立即组织先锋队,扎制木筏,冒着枪林弹雨,武装泅渡到汝河南岸,占领了大雷岗桥头阵地。当日中午,敌58师先我主力到达汝河南岸,收缴船只,布防阵地,阻挡了我军前进道路,并以优势兵力争夺南岸桥头阵地。同时,尾随大军南下的敌3个整编师接踵而至,其先头部队与我军后卫仅距30公里。刘邓首长及野战军机关和六纵主力均被阻于汝河北岸,如果不在几个小时突破汝河,将被迫在前后受敌的情况下与敌决战,极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在这紧要关头,刘邓首长来到18旅指挥所,亲自指挥作战。刘伯承郑重地对肖永银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你明白吗?并决定刘邓及野战军机关随同18旅一起行动。生死存亡之际,全军破釜沉舟,做了最坏的打算。

根据作战计划,肖永银率18旅直插敌人中间,从地阵中杀出一条血路,强行打开前进通道,16旅接替18旅大、小雷岗阵地,掩护全军渡河。24日夜,肖永银亲率52团为左翼,李震亲率53团为右翼,向敌军发起猛攻。肖永银坚定地对全旅发出作战命令:“我们旅打剩一个团,团打剩一个营,全营打光,也要打开一条通道!”

肖永银和李震率两个突击团,以摧枯拉朽之势,一夜之间连续攻占了十几个村庄,天将拂晓,硬是从国民党85军的阵地上冲开了一条长10多公里、宽六七公里、铺满尸体的通道。为了确保刘邓首长的安全,肖永银命令两个团在通路两侧展开,调54团一营为前卫,扫荡式前进,他亲自代替营长指挥,命令团长下到连,营长下到排,直到护卫中原局、刘邓首长和机关安全通过。8月27日,刘邓大军在甩掉强敌之后,进入大别山区,实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

汝河血战,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途中最紧要、最严峻、最关键的一次战斗,也是一场最激烈、最惨烈的战斗,它关系到中原局和野战军首长、统帅机关和南下干部的安危,关系到我军能否完成中央突破的战略任务。一代战将肖永银的名字因汝河之战载入我军史册。

少将范朝福,抗战时期于冀南巨鹿一带开展“麻雀战”、“天门战”、地道战、挖公路、炸碉堡、割电线、除汉奸、灭土顽,打得日军狼狈不堪,日军悬赏三万大洋活捉范朝福。范朝福在巨鹿的5年抗战中,发起对日伪的大小战斗多次,歼灭日军多人,俘敌余人,被巨鹿百姓作为神话四处传颂。

少将黄光霞,曾率部以十多分钟的激战,歼灭枣强县娄子镇日军守军,毙伤日军27名,俘敌70余人。此战被列为八路军师10个有名的典型战例之一,同时列入晋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时期典型战例之一。

少将吴华夺,以英勇果敢的胆略,抓住战机,突袭进剿淮南根据的千余名日伪军,一把火烧死日军余人,震动日军总部。

“独臂将军”陈波少将,为了研制对付日本鬼子的新型武器,失去了左臂。年春,黄岩洞兵工厂研制一种“滚雷”,陈波主动要求承担试验任务,不顾个人安危,亲自操作。在一次实验中,一只“滚雷”发出一段时间后也没有爆炸,他不顾大家劝说,只身过去排除故障。当他接近“滚雷”时,突然爆炸,他的左臂和右腿顿时血肉模糊,当场昏死过去。由于伤情严重,医疗技术落后,陈波的左臂被截肢。

少将叶道友,年参加红军,历任团长、师长,参加了朝阳集、涟水保卫战,宿北战役、苏北五花顶、大兴庄守备战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小战斗多次,7次光荣负伤,被评为二等残废。因战争留下的伤病发作,叶道友年英年早逝,年仅47岁。

少将朱火华,年参加红军,年10月下旬,参加西路军西征,英勇顽强,不畏牺牲。西路军突围时,他率连队随88师政委郑维山担任掩护任务,激战中,多人大部牺牲,少数人幸存者分散突围。他历尽艰辛,在祁连山找到李先念率领的部队,后到达迪化。

少将胡立信,年出生,河南省新县戴嘴乡人。年参加红军,年晋中战役中,他和旅长冒着枪林弹雨,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作战,阻击敌人,为主力部队全歼赵承授部10万余众奠定了基础。

少将胡立声,年参加红军,在进军大西南的成都战役中,率部翻越二郎山、抢夺卢定桥,解放了康定城。同时以一部直插川西,展开了川西剿匪斗争,生俘匪师长刘镜生以下余人,毙伤余人。荣获“名扬川西”、“英勇艰苦”等锦旗,受到兵团通令嘉奖。建国后参加了贵州的剿匪斗争,经历百余次战斗,歼灭黔东南绥靖总司令谢世饮、西南反共突击军总指挥柏家华以下官兵3.1万人。

少将谭知耕,年参加红军,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11师师长、第三野战军23军68、69师师长等职,英勇善战,有勇有谋。在淮海战役中,他率领11师俘获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以下官兵1.8万余人。渡江战役中,已担任69师师长的谭知耕,率部作为东集团渡江先锋,如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控制了沪宁线,及时切断宁杭公路。他亲自指挥的溧阳战斗,俘获国民党总统府等部官兵余人。

43名新县籍开国将军,人人都历经枪林弹雨,九死一生的洗礼,个个战功显赫,威名远播;他们每一颗将星都是出生入死赴汤蹈火获得的,在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熠熠生辉。(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