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关于粟,其在中国的具体起源地是哪里?有何依据?目前学界对粟的起源中心看法基本一致,即粟是在中国黄河流域最早被驯化栽培的。观点差异的焦点则集中于具体起源地上,其中有太行山起源说、宝鸡渭水流域起源说、关中地区起源说,以及泰山沂蒙地区说之分。有的学者认为太行山地区是粟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依据卫斯、张之恒、石兴邦、朱乃诚、王星光等人的研究结论,黄河流域粟作农业诞生及早期发展阶段的诸文化,以中游地区的磁山文化为最早和最发达,并且在其文化分布区内尤其是邻近太行山东麓的山西沁水下川、阳城、垣曲一带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年)遗址,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即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距今-年),中国粟作文化的编年史在这些地区是连续的、没有空缺的。再加上太行山地区具有粟作农业起源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物条件,因而认为地处太行山东麓的磁山文化分布区及其邻近地区是粟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宝鸡渭水流域是粟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其不仅有文献与传说史料可证,更为重要还有文物资料证明:宝鸡北首岭、福临堡、斗鸡台、扶风案板遗址均有粟或炭化粟粒出土,其中北首岭遗址还出土了加工谷物的工具石磨盘和石磨棒等,而且宝鸡渭水流域还具备培育古粟的良好气候与土壤条件。有的学者认为关中地区是粟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研究者从史前环境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认为关中地区虽然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粟作农业的起源上存有缺环,但其独特的黄土特性与气候特点都适合粟作农业的发展,而且狗尾草在关中地区普遍分布,再加上渭河及其支流分布其问与黄土堆积,共同形成了发育良好的河旁台地,为农业起源提供了理想场所,所以仍可以肯定关中地区是我国粟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还有的学者认为泰山、沂蒙地区是粟的起源地之一。研究者结合地理环境和考古遗存等角度分析认为,泰山、沂蒙地区有着理想的农业起源条件,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又是连贯发展的,应是一个独立的农业起源中心,是中国原始农业(主要为粟、黍)的最早发祥地之一。不过新近又有粟的西辽河上游地区起源说,这对粟的黄河流域起源说形成了挑战。本世纪初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内发掘了兴隆沟遗址,其中第一地点的大型聚落遗址属于兴隆汁文化中期,出土了数十余粒粟,年代在距今-年间,赵志军认为是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最早栽培作物。他还从植物的生物特性和当地生态环境特点着手,认为第一地点出上的谷物籽粒和第三点(距今-年)有很大的差别,在形态上保留了较浓厚的野生祖本特征,揭示了这些谷物是在当地栽培而成的可能性,而兴隆沟遗址所在的西辽河区域环境具有很强的过渡性和脆弱性特点,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为人类开发和选择更为广泛的食物资源种类提供了条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给人类选择食物种类的趋向造成一定压力,这就为栽培谷物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另外,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坐落在山前坡上,在采集狩猎经济阶段,山前坡地是古代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人类在这里长期实施的各种行为和活动破坏了原生植被的生态环境,间接地为一些适应于人工生境的植物种类创造了条件。又第一地点浮选结果中确实就是以杂草类植物种子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说明兴隆沟遗址当时的微环境也是有利于栽培谷物的形成。综合上述各种因素,研究者认为兴隆沟遗址的微环境和区域环境都具备了粟成为栽培作物的条件,所以西辽河上游地区很可能就是粟类作物的起源地或起源地之一。综上所述,目前人们在探讨粟的起源时,并未能在具体起源地上达成一致:一方面是黄河流域还是辽河流域存有争议,另一方面是即便在黄河流域也存在不同起源地之说,而且各自观点的论据也颇为相似,即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寻求支持:一是该地是否具有较早粟的考古遗存发现,二是在这些遗存的地方是否存有旧石器时代文化。但“那种不从农耕和畜牧的起源机制的角度,单靠考古发现年代的早晚来判断何处是农耕和畜牧的起源地的研究方法是很被动的,结论也是不可靠的。因为你无法肯定你今天的考古发现是最早的,有些历史真相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去发现,你不能匆忙地下结论;有些历史真相今天没有留下任何的可供考古工作者发现的线索,你没有下结论的证据。”所以现有的考古资料仍是有限,不足以支持对粟的具体起源地做系统的研究,现在我们只能说粟的起源中心在中国北方地区,但在具体起源地上还不能妄下定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