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摇情满江树之一
cm×cm
纸本水墨设色
年
清岚晓月之三
cm×cm
纸本水墨设色
年
晚秋树弄影之一
cm×cm
纸本水墨设色
年
前几天,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刘云先生画展在衡阳美术馆展出,那天早晨,打开手机,细细读先生之画,却不知不觉生出一堆感触来。
第一个感触:细读刘云先生的山水画,我便立即想到了南宋四家山水。当北宋灭亡,李唐南渡成为南宋画家之后,一改北宋雄浑强大、挺拔劲俏之姿,更多以“平远法”构图,以“低矮”的视角描绘千里江南绵延秀色。所绘山水不再是高耸的丛山峻岭,而以“大斧劈皴”刚劲的线条扫出,以水墨苍劲、简率草草、直抒胸臆,刚猛之气的笔墨再现典型的南方山水面貌,再次创立了南宋院体山水新格局。
南宋初建,国力衰弱,偏安一隅,许多有识之士虽然有心“复国”,却也力不从心,于是借以消极、隐逸、悲观的手法来表现自身爱国主义情怀。不少南宋画家还创作了诸多有意粉饰南宋太平、民生安乐繁荣的作品。李唐作为南宋山水画代表人物,把所有的豪情寄情于笔墨之下,皴笔简练,不加修饰,甚至不加渲染,这种笔墨情趣成为李唐一时的精神状态。所培养的刘松年、马远、夏圭等画家,虽各有很大的成就,但均出自李唐一系而成为南宋山水主流画派而影响至今。
第二个感触:作为以油画闻名于世的画家刘云先生,后改以水墨山水表现胸中丘壑,以田园山水来唤醒在当代意识形态下的“家园觉醒”,开创了新时代湖湘山水新风貌。的确,画家心中的丘壑并非只有高山峻岭,湖山楼阁,刘云先生用他铿锵有力的线条和温文尔雅的具有生命力的色彩与笔墨,解构他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无限眷念与深深情怀。我每次回到家乡,看到的虽然全是蓝天白云,清清的河水,绿绿的田野萦绕着那一方宁静。而多少被遗留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又不免让我们这些常居在外的人一阵心酸(每年春节假期一旦结束,几乎所有的老人又恢复到节前的空巢状态,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正在逐步走向解体)。有时深夜反思,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为何成了大多数人“回不去的故乡”?在交通、通讯异常发达的今天,为何一提起故乡,心事依旧显得那么沉重。
在这种反思的状态下,再读刘云先生的作品,会有一种无法言状的触动之疼。而刘云先生以他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自然观照,把这种对于故乡的情思,把这种许多人总想回归的家园而又不得不远离的家园,化作笔下千万点点笔墨,以“水”和“树”为媒介,以及他独特而抒情式的“低视角”表现手法,抒写出画家笔下一幅幅壮美而浪漫的田园诗篇。风起云暖,此地无声胜有声,从刘云先生深邃的笔墨中,我们似乎不知不觉的被带到那阔别已久的故乡去,时而沿着灿烂的阳光,时而踩着斑斓的月色,那里除了桃红绿柳,十里稻田,还有蛙声一片,还有许多生趣盎然的精致和城里人羡慕的“世外桃源”,我想,一定还有大家或许已经丢失的许多值得去深思的儿时的记忆吧……以此种种,刘云先生在他的作品里似乎要反复强调,他或许强调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一山一水实现当下远离家园的人们对身后美好的田园山水的理想化追求。
当我把这些想法跟刘云先生请教时,刘云先生回复:谢谢未君兄,我作品的家园意识,就想重塑当今人们对家园意识的缺失……显然,我的观点和刘云先生作品背后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刘云先生的作品,在社会教化功能的基础上,似乎又多了一份人文关怀。
怎样去好好读一幅画,读懂一幅画,好像经常有人会为此讨论。我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经历,就是当我们游历于某些历史古迹之时,如果没有导游细细解说,好像会一览而过,看完后不知所云,毫无印象。而当导游一番解说之后,才觉得眼前的所有的景物都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才觉得要好好看看,要多呆一呆,然后发出一个感慨,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伟大而深不可测。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二个结论:读画,一定要分二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作品技法上的,一眼就能看到的。技法包括笔墨、色彩、构图、形式、风格等;第二个层面是作品背后的深意,深意包括作品的立意、作者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所反映出有关哲学的、精神的、人文的、自然的等方面的内涵意境,而这种深意,有时是一眼看不到的,或者说常人看不到的。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那么,所谓的“门道”在哪?我们如何看之?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经常把古画在电脑里放大数百倍去看,也经常让我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和惊喜。当你看到一幅普通画册中的图片时,可能没什么感觉,而当你将局部放大在再细看,那完全就不一样了。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千年前的北宋,看看北宋初期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我们截取一些局部,看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感知。
范宽《溪山行旅图》纵.3厘米,横.3厘米
绢本水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师。生卒年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主要活动于北宋初期,工山水。范宽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而能自出机杼,遂移居终南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终成一代大师。后来,郭若虚把“关仝,李成,范宽”列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即三家山水,照耀古今,为百代宗师。
《溪山行旅图》被誉为范宽作品中能够确认唯一的一幅真迹,因为在作品右下角的树丛中,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发现有“范宽”二字题款,加上笔墨风格极具范宽山水画派的代表性,故获得学术界公认。
从构图上我们发现,《溪山行旅图》同时具备黄金分割线的构图法则。而作品出奇出新的地方,却是后面的主峰占据了整幅作品的三分之二,中景占据四分之一,近景占据十分之一。我们截取任何一部分,都可以看作是一幅独立的景观,山水中的景深一般在上方或者在远处。但此幅作品的景深在下方,可以说,真正的远景在下部。尤其体现在中景之处,那一方水雾,从左向右下,并逐渐上升蔓延至主峰,使主峰这一巨大的“石碑”式的山体,饱满而沉重,雄强而挺拔。还有,主峰左右的山谷,一高一低,可以看作是不同的“深远”法,右边深邃的瀑布之上,无法看到源头,更让人浮想联翩。
据悉,范宽此幅作品并非完全靠写生得来,而是根据常年居住于终南山,华山,亦有可能是太行山、照金山。范宽经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后得“真山真骨”,得山水之灵魂,而创作出“百代标程”的传世之作。其浓墨“雨点皴”,被看作是具有千军万马之势,每一笔积墨,都彰显出画家之骨气、骨力,每一笔都充满着顽强的生命力,凝重而严整,疏密中凸显出折落有势、轻重浓淡、掷地有声的锋芒。山顶之密林,范宽更是处理独特,先以短线条稍加勾点,然后在勾点周围以浓淡干湿的圆点逐渐推进,构成大片密林灌木丛。这种连勾带点的用笔,加强了密林的体积感,生命感,而独具“范家”山水特征。
倾注而下的瀑布,让我想起了李白的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条瀑布从深邃的高处落下,由于水流很细很窄,水流好像在山风中左右飘荡,而落下去之后的流水虽然已不见踪影,但似乎可以听到潺潺水声。山是刚毅厚重的,水是轻柔的,正所谓刚柔相济,使整幅画面气势相连,上下左右均得以平衡。水在寺庙上方,寓意法源,道源,传达出“唯修炼得闻天音”的冥冥玄机。
流水的下方居然盖了几座不凡的楼宇,也可能是寺庙。通过流水声,我们又仿佛听到寺庙禅音,那里也许有高人在诵经,也许有游人在此小憩。这一处楼阁,成为整幅作品的点睛之笔,神秘莫测。因为,右下方的驼队显然是要往此处去,而左中巨石后面一位僧人哪怕挑着很沉重的行李,也要翻山越岭去往此处,那么,这楼阁中到底是什么吸引着芸芸众生?
溪水之上的独木桥,是我是最近才发现的,其实数年前已经在不停的看这幅作品了,直到逐步放大之后才有新的发现。看此独木桥,我便想到人的一辈子也要经过许多的独木桥,哪怕再艰辛,只要设定目标之后,我们便努力向上,朝着目标前行,有时明明知道前方是座独木桥,依然会奋不顾身。我想,只要坚定信念,不辞劳苦,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范宽《溪山行旅图》的三层境界,这三层境界,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第一是前景,忙碌的驼队。这是属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显然,范宽对他们很是尊重,同时也尊重自然界中每一处生灵。范宽有意把自己放低,缩小,其实是想突出“自然”的强大,人是无法胜天的。而人只有怀着一颗卑微之心,你才能看到别人的伟大,才能发现有的东西是站在高处看不到的。我有时想,人生在世,几十年真的是匆匆而过,我们对于自然,不过是一个过客,走的时候,我们能带走什么呢。我们经常谈敬畏自然,敬畏古人,我们是否真的敬畏过?
第二是中景:求道的艰辛。这是属于中产阶级的生活场景。僧人在劳苦大众中又上升了一个阶层,他们苦读圣贤,诵经读史,心怀悲怜,教化众生。这一层更是触及灵魂,因为他们一样要经受各种考验,以及前途不明的修道之路,或许遥遥无期。
第三是远景: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首先是巨碑式的主峰,它崇高陡峭,雄伟壮阔,巍峨博大。它更像是画家心中一个家国的形象,强大且顶天立地,而从内到外又释放出一种无比悲壮的美,显示皇权神圣不可动摇。于是,范宽把千言万语,化作笔下的山水,希望这座心中的山峰永远不倒,永远屹立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山得水而活,水作为万物之源,泉水自右上而下,入中景,入前景而开阔。而开阔之处,便会有路,有路,就会有坎坷,也会有美好的行旅。
我的山水画作品
未君《面朝家乡春暖花开》×cm年
此幅作品我断断续续历经三年才得以完成的一幅画。技法上,我在崇尚宋人笔意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工笔画的底子,那就是勾线后分染,分染之后再加入适当点皴,笔墨严谨细密,形成我系列现代山水创作下的新面貌。
高山峻岭,重峦叠嶂,由近至远,创造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这是我创作此幅作品的另一个构思。瀑布,祥云,这是我无数次在梦里“心游万物”之所得,云烟飘渺,晨光欲动,泉声潺潺,汇成了一道春光明媚的景象。画下游客所居之帐篷和马匹,更是将这种“可游、可居”予以无穷的深入刻画。山脚下呼啸而去的高铁列车正在穿越而去,这虽是此幅山水中一处不起眼的地方,但列车的出现,给这片大好河山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带来了吉祥,给千千万万的山里人带去了希望。作品中虽没有画一人,却让观者感觉到“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感,此时正是岁月静好。山岚、云雾、游人、现代化的列车,以此呈现出对家乡山水与理想化境地的向往。
这是一种写实性的手法,却又带有一种抽象化的理念,因为所见之物很具象,却又饱含了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在里面。通过万千笔墨,由淡至浓的每一处“勾染法”,我在想,能否向读者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雄浑壮阔,秀色可居,幽深静谧,神奇的自然景象?
当无声的风掠过你的窗外,那只是一个吹落了的旧梦。灵山毓秀,阔水苍茫,一泻千里。丹青韵律,山水流传,款款红颜终究温暖不了那冰冷的山岚。无论你用哪一种工具代替旅行,你终将会到达终点,无论你走多远,你都会回来。
我知道山离你有多远,我知道你的世界里或许万籁俱寂。山外有山,人若有情,山若懂我,我何必借助一段韶光,画下满纸烟云,画下一段归隐的故事。听风望月,戏墨游心,心中的马儿,你要永远仰视长空。
未君《艾山之巅》cm×cm年
此幅作品依然遵循古人的笔意进行创作,虽然是以艾山为主题的创作,但也加入自己“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所感所悟,更是遵循前人的笔墨技法,以及“高远法”构图,将远山主峰放大,占据画面三分之一,以塑造主峰威严与静穆之感。主峰虽然在远处,却有意把它拉近,造成“众压群芳”之势。仿宋人意趣,我也画下游人,画下即将离去的身影,那条蜿蜒盘旋的公路,正是人们走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
渴望走出去,这是从小因为那个时代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的烙印。所以,一路走来,虽很努力,但也充满无限的变数,为了能“走出去”,无论多辛苦,无论付出再大的代价。事实上,这种“走出去”的状态,一直占据我的脑海,所以,在许多创作中,你都会有意无意的找寻到那些“在路上”的身影。在向往美好生活的征途中,无时不刻都在用心打磨每一件作品,用传统的笔墨,用“师造化”的观点,“心游万仞”之时,以求有一天终能到达自己理想的彼岸。
未君简历
未君,年11月出生于湖南益阳市,九三学社社员。4—6年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7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郭怡孮工作室学习。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兼高研班导师,中央统战部新阶层服务团自由职业三分团成员,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监事长,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成员,九三学社湖南省书画院院委,湖南省美协工笔画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曾以自由撰稿人坚持多年文学写作,在《诗刊》《散文诗》《青年作家》《湖南文学》《延安文学》《中国青年》等期刊发表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曾任教于广州大学,8年定居北京后以艺术家的视角主编艺术类杂志《国画收藏》近十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工笔重彩画花鸟画和重彩山水画创作,在学术理论研究方向特别强调坚实的画史画论和美学基础研究,并富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作品数十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国内各类美术作品展出并获奖,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已出版《未君画集》《紫陌醉羽》《未君白描花卉》《名家未君工笔花鸟》《未君书法集》《未君唯美白描精选》《未君写意花鸟画赏析》《未君山水画技法精解》等个人专著画册十余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