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座落在巍巍太行的中段西麓,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南部。这里三山环抱、地势封闭,曾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出兵出粮出干部”的模范县,也因这样的环境,导致思想保守、发展缓慢,建档立卡初期贫困发生率高达42%,是晋中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特别是“破小散远”村有一半以上,近万人生活在大山深处,收入低微、住房简陋、出行不便,就医上学条件十分落后,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三年攻坚,山乡巨变,曾经生活在穷乡僻壤的人们,搬出了想搬而搬不出的地方,过上了想过而过不上的生活,彻底告别了贫困落后,重燃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挺起了奋斗的脊梁,以全新的姿态与全国人民共同奔向全面小康新时代。

好政策春风化雨,感党恩全面搬迁

“十三五”以来,榆社县坚持以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总要求为统领,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全县搬迁人,占到晋中搬迁人口的三分之一、榆社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农业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其中进城群众就有人,占到70%;尤其是整村搬迁村就有68个、搬迁群众人,占到63.6%,人口规模大、搬迁难度大、面临问题多是榆社易地扶贫搬迁的最初写照。

为攻克这一坚中之坚,榆社县采取“一次性规划布局、一次性开工建设”的办法,投资5.5亿余元建成了18.6万平方米的9个安置小区,其中县城3个、乡镇6个。惠民家园、文景园等一个个精品小区拔地而起,群众们看在眼里,喜上眉梢,“急”在心里,争先恐后主动搬迁,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全面入住,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更加坚定,真正搬出了满意度、搬出了精气神、搬出了幸福感。兰峪乡后牛兰村整体搬迁后,搬迁群众为表达对党的好政策感恩之情和移旧住新的喜悦心情,举办了“根深故里留乡愁、易地搬迁展未来”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在活动中,群众通过祭拜先祖、歌唱表演、武术展示等形式,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搬迁群众纷纷表示,俺们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能进城住上新楼房,非常期待搬迁后的新生活。高家庄村的搬迁群众冯捞江说“原来的村儿一出门就是沟和坡,一到黑夜就瘆人了。进了城,住的新楼房,交通方便来,看病也方便,就是村儿人打工也机会多了,还是共产党好。”

图为榆社县鑫悦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充分开辟就业岗位,搬迁群众扎根新家园

榆社县全面开展搬迁群众技能培训,开发出“就地就近、居家灵活、劳务输出”三种就业方式,帮助搬迁群众实现了“就业无门”向“选择就业”的转变,年从事非农就业的农业人口增长%,收入水平提高61%,工资性收入占到49.8%,搬迁群众拥有了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脱贫能力。坚持“边建安置小区、边建扶贫车间”“先挣钱、再花钱”,做到就业与入住同步。出资余万元盖起了3.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进8家企业,撬动了余万元的社会资本,为搬迁群众提供了余个就业岗位。搬迁群众纷纷踊跃报名、培训就业,有劳力的搬迁户全面实现就业,现有劳力已难以满足岗位需求,出现了“工位充足、人手不足”的局面。搬迁群众李艳霞高兴地说:“政府帮我们从山沟搬到了城里、住上了楼房,帮我安排工作,还帮我把地流转了,彻底帮我解决了后顾之忧。我相信,有了这么好的政策,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图为榆社县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的东汇扶贫产业园

扶贫车间顺利解决了一大部分搬迁户的就业生计问题,但还有这么一少部分人,他们或因病在家、或因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外出务工。特别是榆社每25个人中就有1个是残疾人,每50人中就有1个是重度残疾人,这类群体都需要有人长期在家照料,牵扯了一大部分人力资源,无法外出就业,生计没有着落。针对这些特殊群体,榆社县创新开发出“居家灵活就业”方式,大力发展气球加工、纸箱沾合等简易型产业,鼓励残疾人、老年人、居家妇女等群体在家务工,释放了人力资源,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把钱挣”。箕城镇杨家垴村的赵丽萍,先天小儿麻痹,一家四口仅靠丈夫收废品、种地维持生活,儿女都在上学,经济收入微薄。年搬迁到惠民家园后,经过介绍赵丽萍很快就参与到气球加工中来。她虽然身患残疾,加工气球比较慢,每周只能挣50—元,但当她把人生第一笔双手挣到的元工资递到自己母亲面前时,母女两人激动地抱在一起、热泪盈眶,辛苦了36年的赵丽萍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高质量配套服务,让搬迁群众过上了从未有过的生活

榆社县在安置点规划之初,就提出“不仅要让搬迁群众住上新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坚持把搬迁小区作为一个“脱贫摘帽综合体”来对待,按照退出指标同等打造,配齐了乡村党建工作站、村级活动场所、文化室、卫生室、爱心超市等公共设施;专门成立了移民新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强了小区周边的购物、公交、金融、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切实让搬迁群众成为了城市的新居民”。为有效解决搬迁儿童的上学问题,专门投资余万元建成投用九年一贯制城北实验学校,投资余万元建成投用河峪中心校附属幼儿园、改扩建县直第二幼儿园,正在建设县直第三幼儿园,新增学位个;为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的就医问题,投资医院和妇幼院,让搬迁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健康服务。

岚峪乡后千家峪村62岁的郭拉弟,年离开了山庄窝铺,搬迁到了文景园,郭拉弟高兴地说:“过了大半辈子了,没想到还能从偏僻的小山沟搬到了城里,住上了楼房,公交站台就在门口,医院、超市,必须感谢习近平总书记,让我们庄稼人走进了新时代,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河峪乡南山村的年轻人苳浩,初中毕业后,小伙外出务工,认识一长治姑娘,由于村庄偏远、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四年来女方迟迟不愿意结婚。年搬迁入住河峪乡裕锦嘉苑后,苳浩有了一套65平米的两居室楼房,两个人马上就在新居举办了婚礼。这种搬迁前“娶不上媳妇”、搬迁后“娶媳妇”的事例不在少数,仅河峪乡搬迁小区一年里就有9对新人喜结连理。走出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越来越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先行先试敬老院医养结合,让特困群体共享搬迁红利

在系统推进的过程中,榆社县始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