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方的窑洞里,冬暖夏凉;你在南方的土楼里,四季如春。”中华大地上,不同的地域环境沉淀出了建筑材质不一、形式各样、风格迥异的中国传统建筑,这是适应自然的“天工之物”,更是历代建筑师智慧的结晶。中国32省均拥有专属的建筑风格,深入解析与传承各省地域上的传统建筑是对祖先优秀营造智慧的推崇,更是将优秀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的重要之举。

为此,由住建部策划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分三批出版了31省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1月16日第二批12省份的书籍正式出版。

沉甸甸的十二本书从封面到内容,尽显高大上的气质,还略带低调奢华的韵味,其中的优秀智慧更是一份饕餮盛宴。欲知其中精髓,听小编一一道来。

本系列分12篇推送,分为建筑智慧之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湖南、贵州、陕西、甘肃。

“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

山西省简称“晋”,别称“山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文物遗存众多,居全国之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又一次证明了山西古建的“实力”!

不可移动文物处

古建筑处,占总数的52%

最新统计,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处

古建筑处

占山西省国保单位总数的81%

在现有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中

古建筑计有处

占省保单位总数的39.5%

具有“时代早,分布广,类型全,数量多,价值高”特点

山西省政区图(来源:引自《山西省地图集》)

“表里山河”最山西

山西外河内山,山川形势险固,素有“表里山河”之美称,形成背负西北高原大山,俯瞰东南广袤平原的雄浑地势。

黄河中游,华北平原的西部

是内陆省份山西的标签

东与河北省毗邻,太行山是其天然屏障

西与陕西省相望,两省之间以黄河大峡谷为堑

北有内、外长城,与内蒙古分界

南接河南省,以中条山、黄河分野

东、西、南三面的天然界限

是山西自然地理内向、封闭的表现

晋省境南北长多公里

东西宽多公里

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

看起来犹如平行四边形

东则太行为之屏障

西则大河为之襟带

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句注、雁门为之内险

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

山西太行山脉

山西五“最”

山西传统建筑有“五最”,分别是“最古”、“最多”、“最高”、“最险”、“最大”。概而观之,这里有

全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数量最多的元代早期木构建筑

世界现存最高的全木结构佛塔

最为险峻的佛、道、儒三教合一寺庙

面积最大的院落式民居静升镇王家大院

最古老的七座木构结构都在这里

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为唐代和五代时期所建,共有8处,其中有7处位于山西,包括3处唐代和4处五代时期遗构。

唐代三座木构建筑

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公元年)

芮城县广仁王庙正殿(唐大和五年,公元年)

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公元年)

而南禅寺大殿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五代时期四座木构结构

平顺县天台庵大殿(后唐长兴四年,公元年)

平顺县龙门寺西配殿(后唐清泰二年,公元年)

平顺县大云院弥陀殿(后晋天福五年,公元年)

平遥县镇国寺万佛殿(北汉天会七年,公元年)

南禅寺为研究我国唐代建筑的形制、结构、手法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例证。

造型浑厚、风格粗犷

建筑部件用材硕大,梁架举折和缓

梁栿间结构件的制作追求朴实实用

平梁之上施以大叉手直接捧戗脊槫,不设蜀柱

这是唐代建筑最本质的特点

南禅寺、佛光寺就可清晰窥见这些元素

南禅寺正北面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殿身面宽、进深各三间

面宽11.75米,进深10米

平面略近正方形

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屋顶

殿身前檐明间设板门两扇

两次间安破子棂窗

殿身四周施檐柱12根

西山施抹楞方柱3根

其余皆为圆柱

方柱古老,盖为创建时原物,圆柱为重建时新换

五台县南禅寺大殿(薛林平拍摄)

佛光寺东大殿由长安女弟子宁公遇布施、愿诚和尚主持修建,屋脊两端,安有两个高大的琉璃鸱尾,整个大殿雄伟整饬,坚实稳固。大殿经7次5级以上地震而无损,可谓坚实稳固。

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

总面积为.48平方米

佛殿正中五间各开门,装板门

两尽间装直棂窗

大殿外表朴素

柱、额、斗栱、门窗、墙壁

全以土朱涂刷,未施彩绘

檐柱柱头微向内倾,角柱增高

故而侧脚及生起都很显著,显示了唐代建筑的风格

房顶举折平缓,房瓦长46厘米

宽35厘米,厚0.26厘米

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薛林平拍摄)

山西辽金元古建的智慧

宋、辽、金、元时期的早期木构建筑在山西颇多。辽代殿堂建筑桁架的建造,继承并发展了唐和五代时期的营造技术,梁栿之间,施以完整的“十字”卷头斗栱隔垫。辽代建筑若设平棊其草栿做法近唐代风格,如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和下华严寺海会殿。

托脚上端向上移动斜戗于平槫外侧

直接分解槫部荷载

是辽代木结构建筑不尚华丽

注重实效而朴实大方的体现

平梁之上结构与唐,五代及宋代亦差别明显

蜀柱较小,且多圆形,

脊部攀间斗栱多施攀间枋,多隐刻栱

于令栱十字相交设丁华抹颏栱

与宋《营造法式》同而叉手捧戗于攀间枋两侧

大同市下华严寺大雄宝殿(薛林平拍摄)

山西现存最早最高的木塔

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年)的佛宫寺释迦塔

平面为八角形,建于高台之上

塔身共分五层六檐

继承唐代建筑风格

粗犷大气

乃一座当之无愧的国宝级建筑

应县木塔立面(薛林平拍摄)

悬空寺,虽经多次地震,整体结构仍安然无恙,可谓是建筑史上的奇迹。由于晋北多险峻的高山,因此境内也存在许多迥异于官式建筑的异形建筑,此类建筑中构思绝妙的建筑便是悬空寺。

古寺建在半山上

远望悬空寺

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

匠人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

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

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

整座寺庙由立木和横木支撑

这些以横木为梁者叫做“铁扁担”

乃用当地特产的铁杉木加工为方形木梁

深深插进岩石中去而成

据说

木梁用桐油浸过具有防腐作用

整个悬空寺的重心撑在坚硬的岩石里

岩石凿成了形似直角梯形的样子

插入飞梁,充分接近直角梯形锐角部分

镶嵌在万仞峭壁间悬空寺

浑源县悬空寺(薛林平拍摄)

王家大院,晋商发家致富多返乡建造规模宏大、装着精美的宅邸大院,王家大院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目前,王家大院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是高家崖堡和红门堡。

明清时期

山西商帮将票号和商行开遍全国

以地域关系、乡土纽带为特征

通过贩运铁、麦、棉、皮、木材、旱烟等特产

以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

进而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

经营票号的多系平遥、祁县、太谷、介休商帮

形成了以晋中渠、乔、王、曹

及其它家族为代表的票号金融资本集团

王家大院

居灵石县静升镇

静升王氏家族历余年修建而成

中有五巷六堡一条街

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规模宏大、格局严整

主体建筑为南北朝向

多为两进或三进院落

主入口位于院落的东南角部

正房、厢房均采用砖砌锢窑

正房为“明三暗五”形式

厢房多为三间

过厅一般为双坡抬梁式结构

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薛林平拍摄

建筑材料及建造方式

决定建筑空间属性和特征

对于祠庙等大型公共建筑而言

不同历史时期

大木作有不同的做法

亦形成了迥异的空间感受

唐、五代时期

建筑多由铺作层支承屋架,斗栱形态硕大,

高度约占檐柱高的一半,檐柱略显粗壮

五代时期的镇国寺万佛殿

檐下空间由低矮檐柱和柱头卷杀共同构成

营造出威压的气势

平遥县镇国寺万佛殿檐下木作(来源:网络)

山西传统建筑装饰部分较易损毁,现存案例中,以明清时期建筑居多,例如太原南郊的尧庙广运殿、太原窦大夫祠献亭的天花藻井,太原晋祠的水镜台的廊庑雀替和额枋华替,晋祠钧天乐台的檐下透雕,介休玄神楼的平座勾栏和檐下悬柱等。

山西传统建筑,装饰普遍合宜

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风格迥异

但总体上装饰和空间相适应

多用于表达美好寄托和营造者之愿景

装饰多依托建筑构件而设

门窗、格扇、藻井、勾栏、楼梯、门楣、华罩

先贤对于“装饰”的认识亦在不断发展

一方面是装饰的元素多元丰富

另一方面技巧手法已经超越了平面化的“粉饰”

与建筑空间共同作用

装折类型既有空间化

斗栱、铺作、藻井、彩塑、墀头

亦有平面化的

彩绘、壁画、匾额、楹联等

太原市窦大夫祠献亭的天花藻井(薛林平拍摄)

寺观祠庙中的装饰更多

以彩塑、壁画、藻井等著称

体现了兴建之时社会发达和宗教繁荣的景象

山西全境

自唐以来的彩塑现存约一万二千余尊

壁画也是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

山西现存寺观璧画

约有两万多平方米

保存较好的约七千平方米

明代彩塑中

太原崇善寺洪武间“三大士”像

高大魁梧,神态端庄

尚承金元丰润风格

平遥县桥头村的双林寺

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年)

寺中的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

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

在明嘉靖间塑造完成

包括佛、菩萨、罗汉、天王、金刚、阎君、护法、供养人等

平遥县双林寺彩塑(薛林平拍摄)太原市崇善寺大悲殿内的三大士(薛林平拍摄)

民居建筑的装饰则较为克制

装饰细部依托建筑构件

围合院落的照壁、影壁、仪门

建筑屋顶的脊兽、瓦当、滴水

构架部分的挂落、雀替、斗栱

墙体部分的墀头

平遥县永城村,窗扇木雕平遥县梁村窗扇木雕(薛林平拍摄)

抱鼓石、栏板、铺首、窗扇、铁、楹联等

或者雕刻祥瑞图案和吉祥纹饰

或者饰以彩绘

无论是何种雕饰手法

其题材广泛、意蕴丰富

植物纹样、器物图案、动物形态、文字符号

既能传达院落主人的美好愿望

又可以阐释生活日常道理、教化后人

太谷县北洸村,五桂堂墀头介休市张壁村,民居墀头(薛林平拍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