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波在山上偶然发现几块疑似人体骨骼。这些遗骨散落在草丛中,大多都不完整了。放羊老人说,那是“八路军的骨头”。这样的情景让他很难受,“必须带烈士们下山!”
郭海波每次都是一人上山寻找,他背着布袋,用镰刀砍断挡路的荆棘。(年3月28日摄)
75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那些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牺牲的烈士们,有些名垂青史,接受人们的敬意,而有些则默默无闻,埋骨山野。
在太行山里,有这样一位村民,他只身一人,翻越茫茫大山,只为将八路军烈士遗骸背下山安葬。
他用7年时间,寻找上百次,找到了21具八路军遗骸,让他们入土为安。
他就是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洪井乡孔家峧村村委会主任郭海波。
必须带烈士下山
山西黎城县孔家峧村是太行山区一个狭长的村庄,5公里长的村落分布在山沟的中间地带。这里三面环山,十分隐蔽,抗战时期曾是八路军总部、北方局高干会议会址、一二九师师部、太行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左权等革命将领都曾在此工作和生活。
郭海波家人世代生活在这里。他小时候就听爷爷和村里老人讲当年八路军杀鬼子的故事。村里老人总说,当年八路军特别苦,在山上和日寇打游击,很多八路军战士都献出了生命。
年,郭海波在山上偶然发现几块疑似人体骨骼。这些遗骨散落在草丛中,大多都不完整了。放羊老人说,那是“八路军的骨头”。
这样的情景让郭海波很难受,“必须带烈士们下山!”他暗下决心。
年,郭海波放弃在外打工的机会,开始在山上寻找烈士遗骸。怕妻子和孩子担心,他没对家人透露半个字。
刚开始,他将遗骸悄悄放到了院里不住人的西屋。有一次,妻子张建玲做饭找柴火,打开袋子一看,是一堆骨头,被吓得够呛。
顶着家人的抱怨、村民的不解,在人们“神经病”、“傻子”的骂声、讥笑声中,他坚持不懈地寻找烈士遗骨。
“在和平年代,他们不能被忘记,在他们流血牺牲的地方,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把他们全部找回来安葬。”郭海波这样说。
披荆斩棘寻骸骨
地处太行山区的黎城县,仅狭长的孔家峧村就有十几个山头,茫茫大山怎么找?即便是找到,怎样确认就是八路军的遗骸?郭海波心头一直萦绕着这样的疑问。
在郭海波家的祖宅,曾经驻扎过八路军将领,至今还保存着近千张粮单、账单。根据粮单上记录的方向,大致可以定位出当年八路军的活动范围。粮单上记录的送粮数量,大致可以估算出游击根据地的范围。而从粮食种类来看,送细粮医院,送粗粮的位置是山上驻地和临时指挥部。
他还寻访过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根据老人的讲述和积累的经验,八路军遗骸周边会有砖头和石板,活着的战士会在上面写上或刻上牺牲者的名字和部队番号等。有时候战斗激烈紧迫,有的牺牲战士就近、就地掩埋,会堆积起一些小土包。
在他的脑海中,八路军烈士遗骨分布图越来越清晰。
一身迷彩,一把镰刀,一个布袋,一壶白开水,两三个馒头,这是郭海波每次出发前的标配。
往山上走几乎没有路,平均1.5米高的植被,满地碎石,石块锋利的棱角、带刺的植物和90度的悬崖让人寸步难行。植被茂密的地方,郭海波就用镰刀砍出一条路,但凡人能钻过的地方,哪怕爬着也要钻过去。有些地方太陡峭,只能拽着树杈往上爬。
找到散落的遗骸后,他每次都深鞠一躬:“八路军老爷爷,咱们回家吧。”然后把散落的遗骨装进一个编织袋背在身上。
郭海波的脚步走遍了黎城大大小小的山头,还走到了武乡、左权等周边革命老区。
骸骨背回后,寻找烈士埋骨的地方也并不容易。黎城在山西并不是一个经济强县,当地政府部门对烈士遗骨处理没有专门的项目、经费。
从年开始,郭海波决定自己动手建设一座烈士陵园。他把陵园地址选在当年八路军开垦过的土地上,和村民赊地,找政府修路,向慈善机构筹款。
年,烈士墓终于建成,21口棺木安放着21位烈士的遗骸,烈士们静静地躺在这里。
“寻找八路军遗骸的工作还要继续,没有完成时。”郭海波说,“和平年代,我们更不能忘记这些为国尽忠的英雄们”。
祖宅翻修开纪念馆
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仰和深厚情怀,深深刻进郭海波的家族精神中。
当年八路军总部进驻孔家峧村,郭海波的曾祖父郭建仁是位医生,在村里德高望重,而且郭家有很多间房子,可以满足八路军总部的需要。于是,八路军总部的秘密基地就设在了郭家。八路军总部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百团大战指挥部等,当年八路军重要的指挥部门都曾设置在郭海波家50多间土宅之中。
当时敌我形势严峻,孔家峧村所有人对八路军秘密基地的事守口如瓶。郭建仁立下祖训,要世代保守这个秘密。
郭海波的爷爷郭宜民谨遵祖训,即便抗战胜利后,也没有将这件事公开过。所以在史料中,根本查不到八路军在孔家峧村活动的记录。
因为年久失修,郭家部分土宅漏雨甚至坍塌。后来,国家一笔专项修复基金到位,重新修缮土宅,最大程度还原当年八路军战斗和工作的场景。修缮后的郭海波家,成为当地一处红色纪念馆。
按照要求,翻修后纪念馆将专门作为展出使用,不允许再居住。不过郭海波却不想搬走,哪怕让他当一名义务讲解员他也要住在里面,守着祖宅和那段难忘的记忆。
特别推荐
来源:中国好故事综合新华网、津云调查
编辑:苏文
校对:何艳
监制:朱希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440.html